第484章 阿里郎表演(第2页)
然而,行程即将结束,是时候踏上回国的旅程了。8月9日中午,朝鲜相关负责人再次来到他们身边,亲自将他们送到机场。
在机场,大家相互拥抱道别,朝鲜方面的人员说道:“希望你们下次再来朝鲜,我们永远欢迎你们。”
张启等人也诚挚回应:“这次的朝鲜之行让我们收获满满,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在挥手告别中,张启一行人登上飞机,带着对朝鲜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合作的憧憬,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万建民院士感慨道:“这次朝鲜之行,让我看到朝鲜即便在相对特殊的环境下,仍高度重视转基因技术,这充分表明转基因技术在全球农业领域的重要性,是大势所趋,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一旦忽视,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或许会面临诸多困境。”朱有勇院士接着说:“确实如此,这次考察,我们走访了差不多全球的50个国家,收获满满。回国后,一定要把这些国家在农业科研、种植技术、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经验和问题,仔仔细细整理成报告,向国家如实汇报,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康振生院士也发表看法:“每个国家都有独特之处,我们要把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和技术带回去,像朝鲜在农作物品种培育上的一些做法,就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在返程的飞机上,窗外云层翻涌,可李家洋院士和张启院士的心思全然聚焦在此次考察的收获上。
李家洋院士率认真的说道:“这次走访,我深切感受到生物育种已然成为全球农业竞争的核心领域。许多发达国家在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生物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果,精准地改良作物基因,培育出了抗逆性强、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咱们国家在生物育种领域虽有一定基础,但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仍需加大力度。回国后,我们必须尽快整理相关资料,为推动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让更多优质的国产种子走向田间地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张启微微的颔首,接着说道:“李院士所言极是。我在考察中发现,一些国家在生物育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上做得相当出色,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紧密联动,加速了育种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我国在这方面也应加强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生物育种人才的培养,为行业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物育种这场全球竞赛中脱颖而出,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