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转基因水稻稳了(第2页)
张启边听边点头,眼中满是赞许:“这样的条件确实难得,看来选择兴安盟作为试验种植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走进试验田,院士们立刻投入到细致的考察工作中。
他们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稻苗的叶片、茎秆,查看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还不时用专业工具测量土壤的酸碱度、湿度等指标。张启轻轻抚摸着稻叶,对身旁的一位中年院士说道:“这些转基因水稻承载着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希望,每一个细节都关乎试验的成败,一定要严谨对待。”
随后,院士们来到临时搭建的观察站,分析近期的气象数据和水稻生长监测数据。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汇报说:“目前来看,转基因水稻的生长态势良好,各项生理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对当地常见的几种病虫害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性。”
张启听完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个好消息,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后续还要持续密切关注,做好详细记录。”
考察结束后,院士们与当地农业部门、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张启提出了一些关于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建议,同时强调要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监测,确保转基因水稻的种植不会对生态平衡造成负面影响。
夕阳西下,考察团带着满满的收获踏上返程。
这次兴安盟之行,让他们对转基因水稻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深知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将继续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不懈努力。
张启回到办公室,突然回忆起他上一世在《内蒙古日报》上看见的一篇新闻报道,标题是——《全国最大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居然在这里》。
其全文如下:
2月8日,记者从兴安盟农牧局获悉,2024年,兴安盟推广生物育种大豆30.5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育种新品种大豆种植基地,科右前旗成功申报“自治区级大豆制种大县”,力争推动兴安盟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大豆生产基地之一,2024年,兴安盟大豆种植面积达229.41万亩,居全区第二位,实施种植面积连续三年超200万亩,大豆已经成为兴安盟第二大主栽作物。近年来,兴安盟以生物育种产业化试点任务的经验优势为基础,充分利用既有的科研合作基础、产业发展基础,在科研合作、成果产出、基地建设等方面优先实现点位“突破”,逐步带动兴安盟生物育种产业全链条发展,形成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以来,兴安盟运用市场思维、市场手段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政府部门间联动机制逐步完善,网格化服务机制日趋成熟。从农业农村部到县乡村共六级技术指导组116人和企业技术指导组23人,采用分乡包片的网格化服务模式,在选种期、播种期、除草及其他田管期开展集中、分级、到田3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将新品种特性及栽培管理要点,面对面地教授给农民,让农民进一步体会到种业“芯片”带来的技术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