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国家出台新法规(第2页)

……

在国家相继出台关于转基因标识以及禁止误导性宣传的新法规后,这一消息在学术科研领域激起了千层浪。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姜韬,他作为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科普委员,生物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在知悉两项新法规的具体内容后,给予了极高评价。

姜韬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技术研究,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脉络和前沿动态了如指掌。在一次业内高端学术交流会议上,他主动谈及这两项新法规,言语中满是赞赏。

针对转基因标识规定,姜韬教授指出,新规中的标识阈值设定极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全球化的食品产业链中,食品原料来源广泛,想要完全杜绝微量转基因成分几乎无法实现。若标识阈值设定过低,食品企业在原料筛选、生产流程管控以及产品标识环节,都会面临高昂成本,这不仅会阻碍企业创新发展,还可能引发食品价格波动,影响民生。而新法规明确的5%阈值,是经过严谨科学论证、综合权衡各方利益的结果,既能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又能维护市场的稳定与活力,让消费者在充分了解食品成分的同时,不干扰市场的正常运作。

谈及禁止误导性宣传的法规,姜韬教授神情欣慰。他表示,过去市场上“拒绝转基因原料”“非转基因更安全”等片面宣传屡见不鲜,这些恶意营销行为严重误导消费者,在公众心中植入对转基因技术的无端恐惧与误解。从科学研究的海量数据和多年实践成果来看,在严格监管体系下,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有充分保障。这类误导性宣传不仅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公平竞争环境,还极大阻碍了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食品等关键领域的推广应用。新法规的颁布,犹如给市场套上“紧箍咒”,有效遏制不正当竞争,引导市场回归理性与公正。

姜韬教授还强调,两项法规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将有力推动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知。当消费者不再被不实信息左右,能够依据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出理性选择时,转基因技术便能在公正、透明的环境中蓬勃发展,为攻克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全球性难题注入强大动力。消息传到张启耳中,他对姜韬教授的观点深以为然。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拥军,作为深耕转基因领域多年的权威专家,也对新法规高度赞同。

一直致力于转基因技术研究,尤其在抗虫基因挖掘及抗虫水稻培育上成果丰硕的林拥军,在得知新法规内容后,难掩激动:“这两项法规的出台太及时了,对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意义非凡!”

对于转基因标识规定,林拥军分析道:“5%的阈值设定得十分科学合理。当下食品生产原料来源繁杂,要做到完全不含微量转基因成分,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旦阈值设得过低,食品企业无论是在原料采购,还是生产加工、产品标识等环节,成本都会大幅攀升,这不仅会严重制约企业发展,还可能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造成负面影响。新规定既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又充分考虑了行业实际情况,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谈及禁止误导性宣传的法规,林拥军欣慰地说:“早就该有这样的规定了!以往‘不使用转基因’之类的宣传到处都是,严重误导公众,让大家对转基因技术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和误解。从科学层面来看,转基因技术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安全性是有充足保障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传统食品更具优势,像抗虫转基因作物就减少了农药使用,降低了农药残留风险。”

林拥军还着重提到,这些法规能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前部分商家靠恶意营销来获取不正当利益,挤压了正规转基因产品的市场空间。现在有了法规的约束,市场将回归理性竞争,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技术能够得到应有的认可,从而推动整个行业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敏,作为转基因领域的权威专家,也对这两项法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林敏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这两项法规的出台,是转基因技术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从专业角度来看,新规的实施,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以及推动转基因技术的健康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他指出,过往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不实宣传,消费者在缺乏科学认知的情况下,容易被误导。而如今的法规明确禁止这类误导性宣传,将有效避免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让消费者能够基于真实、准确的信息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