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粮食》的书评(第3页)

社会上关于转基因“有害”的说法,百分之百都是谣言。所有散布这类说法的“媒体”,都不是正规的科学媒体,也不属于任何一家政府媒体,它们全部是涉及极端意识形态或者有超自然形态背景的自媒体。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政府禁止食用转基因产品,最多是立法严控转基因生物的种植和养殖,但这本就是应该的。

此外,所谓的“虫不吃所以有害”“不能留种、发芽”“奥运会、世博会不用”“欧美人”不吃之类也是流传很久的低级谣言。我在这里仅仅简单说欧洲地区进口转基因食品的情况:

按照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以及欧盟官方网站的公开数据,欧洲(不含俄罗斯)每年进口玉米400万吨、大豆3800万吨左右,进口产品中基本上含有转基因成分。

中国农业口唯一中央级政府媒体《农民日报》在2022年1月18日的报道中指出:目前俄罗斯每年大约进口转基因大豆200万吨。

按照国际贸易中心网站统计数据,俄罗斯联邦2016年进口转基因大豆总量是228.3万吨;2017年是223.6万吨;2018年是224.0万吨。

作者还指出,欧洲之所以实施农业贸易保护政策,关键在于“欧盟农产品严重过剩”。(第3章第108页)欧洲用世界30%的耕地养活着9%的人口,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充足。既然产品过剩,所以对进口的需求不大,仅依靠传统农业模式也能养活自己。所以欧盟地区的传统农业利益集团对转基因技术并不十分渴望。但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欧盟不可避免与外界发生贸易来往,为了保护欧盟成员国的既得利益,必须推行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一旦失去了保护政策,推行贸易自由主义,欧洲的农产品必然会在国际市场失去竞争力。”(第3章第109页)这就是欧盟以合同为理由拒绝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中国大米入境的时空背景。此外,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副校长曾经和我聊过,他一针见血地向我指出来,世界上之所以反转基因活动猖獗,背后的根源势力就是欧洲传统农业利益集团。这些人是很有能量的,他们牢牢掌握了话语权。虽然欧洲各国科学院和欧盟委员会都支持转基因应用,但是他们的势力更大。

此外,国外反对转基因的思想源头主要来源于所谓的“人民食品主权运动”。绝大多数人文知识分子都是因为信仰“人民食品主权运动”而坚决反对转基因。“食物主权”,就是我吃什么食物我做主。我吃的粮食,需要向市场购买。既然发生了商品交易,那么就产生了商品化的行为。这意味着商场、超市、屠宰场和食品加工企业决定了我吃什么,我就丧失了吃什么食品的权利。所以,他们认为食品必须排斥一切商业化,不得被用于工业化生产和买卖。只有食品被排除在市场以外,才不会被资本染指。因为如果食物生产被资本染指,农民必然失去生产自主性,消费者失去选择权,国家失去对农业的规划、调控和保障能力。所有这些加起来,就是“食物主权”的丧失。而他们则要为恢复人民的食物主权而“奋斗”,追求在全球大规模地推广所谓的生态农业,来全面取代现代农业。

为什么他们强调要生态农业?因为生态农业几乎不打农药,也不如何施加化肥。为什么拒绝农药和化肥?因为农药和化肥都属于工业产品,农民自己一个人制造不出来,必须是在工厂里面才能制造。这就得发展化学工业。发展工业就得有资本的介入。在他们来看,资本一介入,这还得了?不代表了资本决定了农民的收成了吗?还有,农民种出了农产品,比如土豆什么,肯定要卖到城市里面去,就等于当地土地的养分被流失到外地去了。要保住养分和产量不下降,就得购买化肥和农药,于是农民依赖工业化,没有工业化的农田就没有产量。这在他们来看,等于农民活着很“憋屈”。

为什么他们认为农民“憋屈”?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几千年前的古人无需依赖工业技术就可以“养活”自己,现在依赖了工业技术,不是多了一个束缚吗?被什么束缚?被工业、科学、工程师、科学家束缚,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农民要听工程师和科学家的话,才能丰衣足食!这还得了啊!农民就应该自己种自己吃,就应该不受任何束缚,怎么可以听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指挥呢?那岂不是不自由了?不自由的农民,就没有“主权”!所以,必须要强调“食品主权”。这就是国际上很多人反对转基因的思想源头,在欧洲的人文知识分子群体里面有很大的市场。

但由于美国对欧盟诸国的综合影响力极大,欧盟又不得不对美国开发一部分市场用以换取其他利益,所以同样是含有转基因成分,美国的产品就可以大量的进口到欧盟国家。归根到底,这是一种政治、经济上的综合博弈,与转基因安全性并没有任何关系。

从第3章第111页开始到第114页,作者用很详细的篇幅解读了欧盟官方是如何区别对待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中国和美国农产品的。

中国出口的大米中每粒大米中混杂的转基因大米不超过10粒,但在欧洲的检测手段下,只要粒大米中含有1粒大米就被退货。欧盟在2011年专门针对中国做出规定:对来自中国的所有大米制品100%的检查,要检查的转基因成分包括:来自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Av(烟草花叶病毒)的35sprooter(启动子),来自农杆菌的终结子(nos)和下列bt基因:cryiAb、cryiAc、和\/或cryiAb\/cryiAc。

欧盟要求中国对出口的大米在出口之前做转基因含量检测,保证没有转基因大米混杂在出口大米中。欧洲安排了一种只针对检测从中国进口大米real-tipcr技术,这是一种灵敏度非常高的检测bt基因的方法,其灵敏度高达1\/,即粒大米中有一粒是转基因大米他都可以检测出来;而中国自己的检测手段是常规的pcr检测方法,比欧盟的灵敏度低10倍,即1\/1000,或者说要粒大米含有10粒转基因大米才能检测出来。这就是问题的全部:尽管中国出口的大米中每粒大米中混杂的转基因大米不超过10粒,但在欧洲的检测手段水平及其对中国的转基因大米零容忍情况下,只要粒大米中含有1粒转基因大米就被退货。作者也感叹说:如果了解细节就可以知道,这种检测方式实在是太过灵敏,已经误伤正常的食用的大米了。(第3章第113页)

欧盟这种万分之一的检测标准是专门针对中国的转基因大米制定的,对美国和日本执行的则是不到千分之一的标准。这就是欧盟专门针对中国大米出口所设计的贸易壁垒,目的是压制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

作者还指出:“而从未来发展看,推行贸易自由主义是必然的趋势,贸易保护显然不能永远存续下去。否则,这种长期的不对等的贸易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根本宗旨,也损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从根本上也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经济进步。”(第3章第109页)

其实,如果我们把转基因看成是商品性质,那就可以超脱的看到一切问题所在。

有人总是造谣中国科学家“替“孟山都办事”,这个是胡说八道的。孟山都真要是这么牛到天上去,为什么它在好几年前就被德国人的企业拜耳收购了?中国所有的转基因研究项目都是国务院批准的公益项目,是国家投资给学校或者研究所,并不是外国的企业来投资。科学家们每天自己国家的公益科研项目都忙得焦头烂额,哪来的精力去给外国公司打工?

其实,转基因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一个商业行为。科学家也好,企业也好,只要老老实实的,正常地搞产品研发,就可以获得足够的大名大利,用不着去“投毒”,然后把自己弄进监狱暗无天日、生不如死。要知道,转基因企业基本上都是上市公司,他们要对全体股民负责,唯一追求的就是商业利润。只有产品安全质量得到保障,口碑越来越好,他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要是投毒消灭人口,对他们有什么好处?是需要土地吗?但是人家的耕地根本用不完。再者说,转基因是全球都敏感的话题,至少有几十亿双血淋淋的大眼睛在死死的盯着这些企业的风吹草动,一旦出现任何安全质量的纰漏,立即在舆论场上扩大几百万倍,掀起滔天巨浪。本着不立即破产、坐牢的原则,这些企业也会打起十二万分的小心翼翼。从逻辑上,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就超过了普通产品。

更何况,如果真的需要“投毒消灭人口”,那么这些企业也是应该采取大量的低价倾销产品方式才能快速达到目标,可是为什么他们要斥巨资耗费无数精力去搞什么产品专利呢?为什么为了保护专利在全球打起了司法诉讼呢?

即使退一万步说,真的出了个别“疯狂科学家”,就是宁愿要坐牢,非得“投毒”,那也一点用都没有。世界上任何一个转基因产品上市,之前都要经过至少15年的毒理学实验,通常都是20年左右。安全实验就做20年。这个实验中有几十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通不过都不行。此外,喂养实验都是十万倍剂量,有一分“毒”,喂养后毒性都会放大十万倍。而按照惯例,往往采取10万~20万倍剂量的喂养实验,且每生物单位被喂养材料普通超过10吨,如果按照比例计算,相当于人类已经食用了100万年。不存在所谓2代、3代人的说法。

然后还没有完,项目单位还得向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再委派一个没有利益相关的第三方机构做鉴定。在鉴定结果出来之前,项目单位也不知道第三方机构是谁。而第三方机构的鉴定,也需要做严苛的实验,起步1年以上,一般都是3年。这样,任何一个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做了多年的各项安全实验,通常在20年左右。

请问,这个“投毒”有用吗?第一关就过不了。

对于有机食品,作者从第4章第126页开始有非常细致的解读。在第133页,重点提到了一本书《明日的餐桌:有机农业,转基因和食物的未来》(拉乌尔和帕梅拉合着)。作者指出,“这是把转基因农业和有机农业公平的摆在一起,让人们有了解双方观点的机会。”“打破了美国转基因农业与有机农业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用他们的个人经历和思考告诉世人:可持续的农业才是人们真正应该追求的目标。无论对转基因农业、有机农业还是别的什么农业,都不能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的眼光来看待。从第134页开始,作者还详细的阐述了中国有机农业和美国有机农业的对比,值得一看。

第4章第138页开始的“不得不说的转基因”,是全书的精华章节段落之一。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来龙去脉,生物工程育种的发展方向,关于它的相关争议和辟谣,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比如,第143页阐述的是“转基因作物的优势与发展状况”,第145页阐述的是“客观看待对转基因作物的质疑和批评”。以及对反对转基因者的文化心理学有一些解读。

作者指出: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分布非常有意思。在主流科学界,特别是生物科学界,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硅谷的大数据专家李维做过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认为转基因不好的依据,没有一个来自像样的科学论文,全部来自网络博客等社交媒体。当然,非主流和非科学的社交媒体发出的内容也不应该被忽视,但是,它们同样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才能被认可和接受。(第4章第148页)

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来源于国外的宝贵经验,即解答了为什么美国的农业力量会这样强大在全球执牛耳?第3章第82页开始的“美国:粮食发展与贸易”章节,为我们逐步揭开了秘密。美国的具体做法包括:政策支持扶持、重视农业教育、农业科技运用。还提到了美国农业是如何重视环保工作的,见第93页。

其中一个经验引起了我的兴趣。作者指出:美国还有一个checkoff制度也对美国的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巨大。其基本的运作制度是,成立各种农业行会,并实行会员缴费制度。农户在销售特定产品时,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强行由专业行会扣除,用于行业内的公益项目,如科研、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公共关系等。根据不同的农产品,分别在联邦、州,甚至更小的区域制定和实施。有些甚至是以联邦立法的形式实施。

比如,美国在1990年通过、1991年实施了了一个《联邦大豆推广、研究、消费者信息法案》,就是这方面立法的典范。美国的大豆产品只要在市场上销售了,销售额的0.5%就自动扣除,这一笔钱被大豆联合董事会征用。大豆联合董事会就依靠这些源源不断的资金,对大豆进行一系列的产品研发、推广、公关、宣传等等。据统计,每年都征用了大豆农的上亿美元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差不多1000个。据研究,每征用大豆农的1美金费用,都给他们换回6.4美金的回报。这笔买卖,实在是太值得了,太划算了!

而且,这样的立法制度遍布整个美国农业领域,不仅包括大豆,还有鸡蛋、牛肉、羊肉、棉花、奶类、蜂蜜、蘑菇、蓝莓、爆米花、高粱、西瓜、花生、杏仁、土豆等,基本上都获得了非常丰厚的回报。美国农民想不富裕,都困难啊!(第3章第94~95页)

《大国粮食——科学解读中国的粮食安全》一书的内容涉猎极广泛,远远超出了谈论转基因话题的范畴,转基因讨论部分仅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左右。我认为这本书是值得一看,堪称百科全书。说到“粮食安全”,其实要实现起来很简单,就是“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只有鼓励本国科技创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推广科技,才能确保“端在自己手里”。盲目的攻击科学技术,只能让中国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感谢冰清和陈思进,为我们贡献了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

(写于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