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都可留种,连中学女生都懂(第2页)
我阅读相关科技资讯,得知,作物在受精后胚珠的发育,其实是依靠一个基因bb1的激发的。有意思的是,在花粉精子中bb1是有表达活性的,而在未受精的卵细胞中bb1则不表达。在自然条件下,花粉精子中的bb1表达产物,在受精后会激活卵子bb1的表达,从而开启胚发育的过程。通过转基因以及基因编辑手段,科学家们让卵细胞中的bb1直接就能表达,那么这个时候,不需要受精过程的发生,卵细胞就能发育成胚——即幼小的植株。卵细胞是单倍体细胞,即使它能够绕过受精过程发育成胚,产生的植株也是单倍体,因此必须还要绕过减数分裂这个难关。好在,科学家们发现,只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中的三个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就能让水稻的生殖原细胞的减数分裂变成有丝分裂——这个过程被称为i,取的是两种分裂英文名的词头。通过这一过程,卵原细胞在形成卵子的时候,不会发生重组和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维持二倍体倍性。科学家可以利用这种类似无性繁殖的过程来产生种子,从而维持其杂种优势的特性。
看见没有?转基因技术可以帮助原本不能留种的杂交作物实现留种的目的!这些知识,只要平时多关注科学网站,都能够轻易获得。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误以为转基因作物“不能留种”呢?是不是由于转基因种子天生就不能繁育呢?
这是他们没有掌握知识。我告诉你们,转基因作物的种子,包括玉米、水稻等等,这些种子用的都是杂交种。袁隆平爷爷研究的杂交水稻就是杂交种(对的,袁爷爷研究出来所有的杂交作物都是不留种的)。不能留种,纯粹就是杂交品种的特征。
(注:杂交作物都是不能留种的,这是科学常识。)
所谓不能留种的农作物,并不是它们不结种子,也不是种子不发芽,而是那些种子继续种植不能保持上一代的优良表型。这是因为那些作物是杂交的子一代,不是纯种,再次种植会发生性状分离(不知道性状分离的,可以回忆中学生物课里面遗传部分的内容)。而我们目前培育的所有的转基因作物,它们一般原本就是纯种,不是杂交种,它们是完全可以留种的。但如果同时采用杂交技术,也就不能留种了。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选择纯种呢?可以留种多好啊,农民不是不用花钱继续购买种子了吗?这是因为纯种容易退化,而且产量低。小麦多是纯种,自家打的麦子还可以继续种,不必年年买种子。但这样反复种,小麦会退化,产量会越来越低,所以过个三年还必须买种子。如果采用杂交技术,则作物的产量就特别高,即使多花费了一点买种子的钱,但是一算总账,收益依然比种纯种的作物划算。所以,现在农民根本不在乎是不是可以留种,只要收益更大就行。既然采取杂交技术更能获得收益,所以转基因的纯种也就同时采用杂交技术,哪怕由此不能留种,也根本无所谓。
转基因技术只是创制出含有外源基因的种质,而后这些转基因种质会交给育种家和农艺性状良好的普通种质进行回交转育,最后获得性状更加优异且含有外源基因的品种,这个品种是两个亲本的杂交产物。可以说,这个获得更优异性状的过程,与能不能留种半毛钱关系没有。
所以,一部分转基因作物看起来似乎不留种,是和杂交水稻不能留种的原因是一样的。杂交水稻的自留种,会失去杂交优势,所以不整齐且产量低,造成不能留种。转基因如果选择同时采用杂交技术就不会留种,这个原因不是谣传的所谓“转基因种子不能繁育”。
转基因作物是不是留种,和转基因技术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在于是不是用了杂交技术。
此外,还有诸多的谣言,什么欧盟、美国、俄罗斯都不吃,什么“虫不吃,人也不能吃”,“没有标注”,“不符合自然规律”……其实这些低劣谣言破解起来很容易,一个字:勤。
勤快的多上科学网站。勤快的多问专业人士。足矣!!!
我一个毕业班的高三中学生,面临高考,学业繁重,我都可以做到勤,你们这些有大把空闲时间打麻将的大叔大妈做不到?
对于并非科学工作者的普通人,我们可以理解他们在怀疑一种新鲜事物是否对自己不利时采取主动回避的态度,毕竟他们不具备科学工作者所具有的学识和研究条件。但是,即使是普通人,也应该如科学家一样谨慎的考察任何一项新鲜事物,而不是臆想和传播一些明显不符合常识和逻辑的谣言。有些职业反转人士已经到了“为反而反”的地步,他们拒绝听从科学界的主流意见,而是迷信自媒体的谣言,把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污蔑为“收了钱”,甚至向科学家发出人身威胁。在认知上,他们没有任何独立的判断力,往往被虚假信息携裹,且引以为荣。表面上看,职业反转人士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本质上还是他们没有求真务实的做人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