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山都投毒了吗?(中)(第2页)

倘若这些转基因药品存在安全隐患,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多年来,无数患者的生命健康都会受到威胁,医学研究人员也不可能毫无察觉。一旦出现问题,凭借如今发达的媒体和信息传播速度,必然会被曝光在大众视野之下,引发轩然大波。但直至现在,也没有任何关于转基因药品安全隐患的确切报道。

这充分表明,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转基因技术在药品和疫苗领域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既然在要求更为严格、对安全性把控更为精准的药品和疫苗领域都能得到认可,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无端质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呢?我们应当相信科学技术的严谨性和可靠性,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转基因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张启院士轻敲着桌面,整理了下思路,继续在键盘上敲下文字:

“再从监管层面来看,无论是转基因药品还是疫苗,其研发、生产到上市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了极为严格的监管。就拿药品审批来说,各国的药品监管机构,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A),以及我国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pA),都有着一套近乎严苛的审查标准和流程。

一种转基因药品从实验室研究到最终获批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0-15年的时间,期间要经历临床前研究、多期临床试验等阶段。临床前研究要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进行大量实验,评估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有通过这一阶段,才有资格进入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又分为i期、ii期和iii期,分别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受试人群规模。i期主要测试药品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受试对象通常是健康志愿者;ii期则进一步研究药品的有效性和合适剂量,受试人数有所增加;iii期是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涉及上千甚至上万的患者,全面评估药品在真实临床环境下的疗效和安全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药品都可能被驳回或要求重新研究改进。

疫苗的监管更是如此,除了上述类似的研发流程,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批签发制度。每一批疫苗在上市前,都要经过国家指定的检验机构逐批检验,只有检验合格,获得批签发证明后,才能进入市场流通。这一道道严密的关卡,就像是层层滤网,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拒之门外。

从生产角度来讲,转基因药品和疫苗的生产企业必须遵循严格的质量管理规范(gp)。生产车间要达到极高的洁净标准,对生产设备、人员操作、原材料采购等都有细致的规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要详细记录,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溯源排查。而且,监管部门还会不定期对企业进行现场检查,确保企业始终按照规范生产。

回顾这些年,转基因药品和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数十亿人次从中受益。它们在治疗疾病、预防传染病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乙肝疫苗让无数人免受乙肝病毒侵害,到hpv疫苗为女性健康撑起保护伞;从胰岛素拯救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到各种抗癌药物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转基因技术带来的福祉是实实在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对新技术的不了解,就盲目地恐惧和排斥,而应该基于科学的事实和严格的监管体系,客观地看待转基因技术,让它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