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平:转基因产品没有潜在风险(第2页)

这时,在生物科学家内部产生了一种担心,担心人工重组的dnA若从实验室泄露到自然界,会不会侵染自然界的细菌和病毒从而产生新的细菌和病毒。这种担心在科学界酝酿了5年,到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公布《重组dnA研究准则》,规定生物实验室必须与其他建筑物隔离开来,实验室内的气压必须低于外界的气压,这样,实验室内的空气就不会流向外界,实验的细菌、病毒就不能迁移到实验室之外。如此,则可消除转基因实验室的潜在风险。但是,全世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潜在风险却展开了激烈争论,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请注意,所谓“潜在风险”指的是实验室的潜在风险,而不是经过安全评估后的转基因应用的潜在风险。

实验室的潜在风险是完全可以防范的,而经过安全评估后的转基因应用的“潜在风险”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谁说现在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有潜在风险,那他要么是不懂转基因,要么就是故意妖魔化转基因。我们科普转基因,不能说“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都有潜在风险”,如果这样说,公众越听越糊涂,越听越怀疑。我们必须说“转基因食品至少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并没有带来额外的潜在风险”。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转基因研究和应用在社会争论中继续发展。1978年,人胰岛素基因成功转入大肠杆菌。这里需要解释。不是把人的基因取出来转入大肠杆菌,而是把人的这个基因进行人工合成,然后转入大肠杆菌。基因是分子,是分子就可以人工合成,把人工合成的人胰岛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的。

第7讲: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种植与转基因农产品进口

1997年我国开始推广转基因抗虫棉,20年来我国的棉花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

1999年我国批准种植转基因抗病毒病甜椒,因抗病性不强,几年后被市场淘汰。

2006年我国推广转基因抗病毒病番木瓜,现在市场上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番木瓜。

2009年农业部给两个转基因抗虫水稻、1个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颁发安全证书,但是一直没有推广。

我国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转基因大豆,2017年进口9500多万吨。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还有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籽,每年各有数百万吨。

第8讲: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概况

1996年以来,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到2016年,全球28个国家种了28亿亩转基因作物,占全球耕地的12%。28亿亩中有27亿多亩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其中——

大豆13.7亿亩,占全球大豆总面积的78%;

棉花3.34亿亩,占全球棉花总面积的13%;

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前10位的国家有——美国10.94亿亩,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南瓜、土豆、苹果,其中转基因大豆占本国大豆面积的94%,转基因棉花占本国棉花面积的93%,转基因玉米占本国玉米面积的92%;

巴西7.37亿亩,分别是大豆、玉米、棉花;

阿根廷3.57亿亩,分别是大豆、玉米、棉花;

加拿大1.74亿亩,分别是油菜、玉米、大豆、甜菜、苜蓿;

印度1.62亿亩,主要是棉花;

巴拉圭5400万亩,分别是大豆、玉米、棉花;

巴基斯坦4350万亩,主要是棉花;

中国4200万亩,分别是棉花、番木瓜;

南非4050万亩,分别是玉米、大豆、棉花。

第9讲:转基因农作物的科学原理

目前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虫玉米、转基因抗虫水稻,转的都是bt基因,抗的都是鳞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是农业的主要害虫,减轻虫害,必然增产,一般增产15%以上。转基因抗虫,减少了农药用量,既降低了种田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抗除草剂的转基因,转的是土壤农杆菌的基因。除草剂有几十种,其中草甘膦除草效果最好、毒性最低、残留最低,因而使用量最大。草甘膦除草原理是抑制植物氮代谢的酶的活性,氮代谢的终端产物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氮代谢的酶没了活性,氮代谢就停止了,蛋白质就不能产生了,新的细胞也不能产生了,那么植物就死亡了。土壤农杆菌里也有氮代谢的酶,酶是基因产生的,把土壤农杆菌的氮代谢酶基因转入作物,可以让作物氮代谢酶增加50倍,抵消了草甘膦的作用还绰绰有余,所以草甘膦只能除草,不能伤害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