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昉:转基因食品肯定是安全的(第2页)
人们现在常说的转基因却有特定的含义,它专指利用现代基因工程(又称遗传工程)技术,将人们期望的目标基因,经人工分离和遗传修饰,重新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能够改善生物体原有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利用上述手段获得的生物就是转基因生物,国际上普遍称作“遗传修饰生物”(go)。我国现已习用“转基因”一词,其实后一种表述比前者更为贴切,更有针对性。
转基因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后便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引发了包括农业在内的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刻技术革命。以农作物为例,转基因育种突破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遗传障碍,能够更有效地改造作物的遗传特性,从而培育出更加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化肥使用,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能够缓解资源约束、拓展农业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13亿人口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中,要想突破耕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保障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因此,抓住转基因技术发展机遇,推进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就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农业科技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全球范围来看,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实现产业化以来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整年发布的统计资料,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到了1.48亿公顷(折合22.2亿亩,是我国耕地面积的1.2倍),是1996年应用面积的87倍,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目前已有涉及抗病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13类目标性状、24种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各地田间种植或投放市场销售。全世界81%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23%的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国等29个,其中也包括8个欧盟成员国;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未正式批准商业化种植,但允许转基因产品进口用作饲料和食品加工。
另据不完全统计,1996—2009年,全球因种植转基因作物创造了6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增产优质占56%,节约工本占44%)、增加或挽回产量损失2.29亿吨、减少农药用量39.3万吨。发展中国家1440万农户因种植转基因作物而增加收益和摆脱贫困。由于效益显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大力推进转基因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自2009年起,发展中国家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速度已超过发达国家。
我国转基因研究已有2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现已初步建成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比较完整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虽然研究开发的整体实力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但已拥有一批抗病虫、抗除草剂、优质、抗旱等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取得了转基因抗虫棉花、抗虫水稻、植酸酶玉米等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如我国独立研制的抗虫棉,推广12年来创造了超过330亿元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转基因育种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已在国内外进一步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更令世人瞩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增长是在时起时伏的“安全”的争议中取得的,更说明转基因技术的强大生命力;转基因已是大势所趋,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可以预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产品不仅为广大农民所欢迎,也将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转基因育种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1-10-17
《黄大昉:转基因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自转基因技术出现的那一天起,围绕它的争论就一直不绝于耳,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是力挺发展转基因技术的专家之一,在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黄大昉又一次指出:“转基因技术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的第一年开始至今,全球转基因作物累计种植面积已达到10亿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的8倍;1996年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仅6个,而2010年已达到29个。”黄大昉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他认为,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作物技术,全球转基因作物育种产业已进入至关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发展势头强劲
黄大昉在报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1.48亿公顷,是1996年的87倍,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这一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
另外,在转基因作物推广的16年间,有29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有53个国家批准了110多个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全球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虽未正式批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但已经允许进行试验研究或进口转基因作物原料用于饲料和食品加工。
黄大昉认为,这些数据正是反映了世界各国对转基因育种产业的重视,同时带动数以万计的农民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逐步走向科学和理性。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转基因作物研发最为成功的国家——美国,早在16年前,美国就批准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玉米和除草剂大豆,现在,这两种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分别占玉米、大豆总面积的86%和93%。目前,美国市场上70%的食品都含有转基因成分。
美国农业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美2009~2010年度用于食品加工的转基因玉米为3440万吨,占国内玉米总消耗量1.53亿吨的22.4%。又据美国大豆协会(AsA)统计,2009~2010年度,大豆总产量为9142万吨,国内转基因大豆用量为4803万吨,主要用于加工饲用豆粕和食用油,其中食用油内销量高达776万吨,人均用量高达28公斤。
除工业与饲用外,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用作果糖糖浆、葡萄糖、淀粉、食用酒精、甜点、快餐、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食用油等。转基因产品不仅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也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从转基因作物的性状来讲,耐除草剂依然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性状,全球种植面积为893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61%。除此之外,含抗虫性状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为263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总面积的17%;抗虫抗除草剂3230万公顷,占转基因作物面积的22%。
黄大昉表示,除了耐除草剂及抗虫等性状外,含有复合功能基因、提高作物抗逆性状、以及改善营养、增进健康、防病抗癌的新一代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已成为新的热点。
“美国已批准含抗虫、抗除草剂等8个复合基因玉米的种植;加拿大已准予转cspb基因耐干旱玉米生产应用;w-3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富含维生素A的转基因‘金色大米’等产品将于今后两年进入亚洲市场。”黄大昉说。
黄大昉认为,种植转基因作物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产品总收益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70%的份额为跨国公司所占有。孟山都公司2009年研发投资高达10亿美元,产值已超过110亿美元,其中95%来自生物技术产品。
可以说,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始终没有动摇过”
长期以来,欧盟对转基因育种产业一直存在反对意见,然而,据黄大昉介绍,2010年,欧盟生物安全委员会宣布,各国可自主决定是否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有8个欧盟成员国已经批准种植抗虫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瑞典首次批准种植转基因优质淀粉马铃薯,这预示着欧盟对转基因长期保守的政策开始转变。
“我国发展转基因技术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过。”黄大昉说。
针对新转基因的管理,1996年,农业部发布《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开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性评价申报与审批;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2002年,农业部发布与《条例》配套的4个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加工审批办法》。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11月出台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0年,生物育种被正式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下,“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黄大昉说,“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开发的整体水平已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黄大昉表示,尽管我国转基因育种的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但目前我国在棉花、玉米和水稻转基因技术的某些方面已居国际前列,并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值得强调的是,抗虫棉的研究开发是我国独立发展转基因育种,打破跨国公司垄断,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范例。
抗虫棉的应用,显着降低了棉铃虫对棉花、玉米、大豆、蔬菜等多种作物的危害,农作物总受益面积达3.3亿亩。“抗虫棉产品不仅实现了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逆转并取得绝对优势,还走出国门,向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转让,在国际棉花种业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黄大昉说。
仍需加强监管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