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和顾秀林的思想有哪些不同?(第2页)
顾秀林在研究中更倾向从宏观社会、文化角度出发,以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经济和社会问题,她的观点常与主流学术界截然不同。例如,她从哲学和生态中心主义等角度反对转基因技术,缺乏科学实验依据的支撑。
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观点:
顾准主张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顾秀林则批判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性,认为强国在其中占据主导。
对民间经济活力的看法:
顾准重视民间经济活力,认为应给予民间经济充分发展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顾秀林更强调国家对经济的主导作用,担心民间经济的过度发展,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管控和调节。
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顾准以前瞻性的国际视野,一定程度上肯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鼓励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取资源、技术和市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顾秀林对经济全球化持则反对态度,认为经济全球化背后隐藏着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
学术影响力:
顾准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广泛传播和重视,对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是中国思想解放和经济改革的先驱之一,众多学者受其思想影响,其理论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顾秀林的观点在学术界完全没有影响力,其观点在社会上则引发不少争议,她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特定领域和关注相关议题的群体中,其反对转基因等观点因缺乏科学依据,未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可 。
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态度:
顾准在20世纪50年代就突破当时主流观念束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肯定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和激发经济活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主张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发挥调节作用。
顾秀林推崇计划经济,认为计划经济能更好地保障经济的有序发展和社会公平,对市场经济持激烈批判态度,强调国家对经济全面把控。
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顾准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鼓励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资金,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自身发展。
顾秀林对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对谨慎,更关注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担心与外界的交流开放会导致危险。
对社会变革的路径选择:
顾准主张通过渐进式的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在尊重既有社会秩序和制度框架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和现代管理理念,实现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转型。
顾秀林则更倾向于从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层面入手,通过回归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价值观和社会文化,来推动社会变革,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