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转基因油,都没有转基因成分?(第2页)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有一个项目,每年追踪市面上的转基因油产品,已经监测了20多年,没有一次发现其中含有转基因成分!
食用油的提取工艺通常是通过压榨或浸出法。以大豆油为例,在压榨过程中,主要是借助物理压力将油脂从大豆中分离出来;浸出法则是利用有机溶剂将油脂从油料中萃取出来。在这些工艺中,油脂与大豆中的其他成分,如核酸、蛋白质等实现了有效分离。由于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质与油脂截然不同,在精炼环节,通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一系列精细处理,绝大部分的非油脂成分,包括可能存在的转基因核酸和蛋白质,都被去除得干干净净。所以,从最终的产品成分来看,转基因油中几乎不存在核酸和蛋白质,也就不具备转基因食品的关键特征。
既然转基因油里没有转基因成分,为何还要标识为转基因油呢?
这就涉及到法律层面的规定——根源是政治妥协。
各国政府出于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制定了相关的食品标识法规。在我国,当某种食品的原材料来源于转基因作物,且该作物被列入转基因目录时,就必须在产品包装上进行明确标识。以转基因大豆为例,由于其在种植过程中应用了转基因技术,虽然最终生产出的大豆油中不含有转基因核酸和蛋白质,但因为大豆作为原材料被列入了转基因目录,所以按照法律要求,用转基因大豆生产的食用油就必须标注为转基因油。
这种法律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满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能够清楚了解产品的原料来源,从而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和价值观做出选择。比如,有些消费者可能出于对转基因技术的担忧,或者出于对传统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更倾向于选择非转基因标识的食用油;而有些消费者则对转基因技术持开放态度,认为转基因食品经过科学验证是安全的,他们在购买时就不会特别在意是否为转基因标识。另一方面,法律规定统一的标识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避免商家在产品标识上的混乱和误导,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