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错在哪里?(上)(第2页)

 

相比之下,转基因技术则展现出了更高的可控性。它可以有针对性地、精准地将那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已知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中。以棉花为例,科研人员成功地把抗虫基因转移进棉花植株内,从而培育出了转基因抗虫棉。这项创新成果极大程度地减轻了棉铃虫对棉花生长所构成的威胁。以往,为了抵御棉铃虫的侵害,农民不得不频繁且大量地使用农药,这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更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而转基因抗虫棉的出现,则有效地改变了这一状况,大大降低了农药的施用量。如此一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显着提升了棉花的产量,进而有力地保障了广大棉农的经济收益。

事实上,在众多已经开展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实践当中,尚未发现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转基因作物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无法逆转的灾难性破坏。相反,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正逐步揭示出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以及其所具备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全球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都表明,经过严格安全评价和审批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是安全可食用的。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权威国际组织都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入评估,均认可其安全性。至今,从未有一起被证实的因食用转基因食品造成人类健康受损的事件发生。

 

在种子留种问题上,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即使是非转基因种子,农民也面临着种子更新换代、优质种子选择等问题,并非所有传统种子都适合连年留种。而且,种子公司为农民提供了更多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种子选择,从长远来看,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政府也在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与生态农业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具有诸多显着优势,它能够大幅削减除草环节所需的人力以及能源耗费。传统的除草方式往往依赖大量人工劳作,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因操作不当而对农作物造成损害。然而,借助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人们只需施加特定的除草剂就能轻松清除杂草,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这种新型作物也有助于降低除草作业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相较于常规方法,使用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可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导致的土壤污染和水源破坏等问题,从而更好地保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