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作物对环境有保护作用
在转基因技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安全性争议始终如影随形。与国内起初更多聚焦于食用安全不同,欧美国家从一开始就更担忧转基因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然而,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已充分证明,这些担忧大多是毫无根据的臆测。
从本质上讲,农业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有着本质区别。影响农业生态的因素,不一定会对自然生态造成同样的影响。必须明确,农作物害虫是自然生态对人工生态的入侵,而非相反。
回顾历史,最早引发公众对转基因环境安全性担忧的,当属20世纪末发生在美国的“帝王蝶事件” 。1999年5月,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用伴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杂草叶片饲喂帝王蝶幼虫,幼虫生长缓慢,死亡率高达44% 。文章发表后,瞬间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但随后美国环保局组织昆虫专家展开专题研究,发现实际田间环境中,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对帝王蝶并无威胁。原来,该实验是在高度人为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下完成,根本无法反映田间真实状况。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往往抓住这类在特殊条件下得出的片面结论,大肆宣扬转基因对环境的危害,却忽略科学研究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无独有偶,“墨西哥玉米事件”同样是一场闹剧 。2001年11月,《自然》杂志发表文章,称在墨西哥南部采集的6个玉米品种样本中,发现一段可启动基因转录的dnA序列,以及一段与转基因抗虫玉米所含基因相似的基因序列。论文发表后,立刻受到科学界严厉批评。专家指出,其试验方法存在严重错误,结论自然也是错误的。2002年4月11日,《自然》杂志不得不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 。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一些反转人士为反对转基因,不惜利用错误研究和不实证据误导公众。他们无视科学严谨性,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阻碍科学技术发展,也让公众对转基因技术产生不必要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