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人工智能(第3页)
一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联合生物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医理论。
另一方面,在技术应用上,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细节,尽可能缩小模拟与真实人体的差距。只要坚持探索,中医的现代化改革一定能成功,最终让古老中医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造福百姓。”
张启院士微微一笑,说道:
“看到二位如此认可,我深感欣慰。其实中医现代化改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医学研究模式,比如循证医学的理念,为中医组方和治疗方法提供更坚实的证据基础。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个中医数据库推广到全球,让更多人受益。这不仅能提升中医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参与中医研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中医在守护人类健康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张洪林研究员神色认真,朗声开口:
“关于现代人能不能超越张仲景,这也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中医科学院的同事们观点不一,传统派觉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登峰造极,能把他的方子用好就已不易;革新派则认为现代科技和科研思路发达,有超越的可能,屠呦呦从中医药里提取青蒿素就是很好的例证。从知识储备和疾病治疗范围来讲,我们远超古人,但在创立完整医学体系这点上,目前还无人能与张仲景媲美。
说到网红倪海厦的方子,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那位教授指出其毒性远超正常范畴,这是个严重问题。安全剂量假设为100,他却常达到500到800甚至更高,致癌率激增,虽说可能压制住一种疾病,却诱发更大病症,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这种乱象恰恰反映出中医标准化的急切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旦实现中医标准化,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首先,用药安全能得到保障,像倪某某这种高毒性用药情况会被彻底杜绝,从根源上减少患者因用药不当产生的健康风险。其次,对中医传承和教育意义非凡。现在中医教学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学生水平差异大。标准化后,教学内容、方法得以规范,培养出的中医人才更专业、更优秀。而且,标准化有助于中医走向国际,让世界认可中医,提升中医在全球医学领域的影响力。
当然,实现标准化困难重重,中医理论的量化、不同流派经验的融合都需攻克。但只要中医界齐心协力,积极探索,我坚信中医定能突破困境,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李登岭教授微微点头,接着张洪林的话说道:
“张老师所言极是,我深表赞同。中医标准化这件事,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往大了讲,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如今中医流派众多,各有各的用药习惯和理论侧重,这固然体现了中医的多元性,但也造成了行业的混乱。
就拿倪海厦这个事来说,没有标准化的约束,一些所谓的‘民间高手’肆意用药,把患者的健康当作儿戏。有了统一标准,我们就能像用尺子丈量物品一样,准确衡量每一味药的使用,杜绝这类危险情况再次发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缺乏统一标准,学生们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存在差异,很难形成系统、规范的知识体系。
一旦实现标准化,教材、教学方法都能统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肯定会大幅提升,中医传承也能更加顺畅。咱们中医不能固步自封,积极拥抱标准化,才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