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就是心理疗法,不存在外气(第2页)
《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素问·刺法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
《灵枢·始终篇》:“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
《灵枢·本藏篇》:“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魄魂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也。”
《灵枢·上膈篇》:“恬淡无为,乃能行气。”
《灵枢·大惑论》:“独暝独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
朋友们可能说,张教授,您罗列这些原文干什么,我不懂你们中医的医古文啊!我告诉您说,您不必懂医古文,我只是向您展示史实证据。您只要看到这么多句子中有最核心的内容“神”字就可以了。
以上论述,足以说明《黄帝内经》已经从逻辑学对概念定义要求的角度,明确了气功的本质特征及基本概念。一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和“恬淡无为,乃能行气”,充分表达了通过主动调神促使气机随之协调的“神”与“气”主从关系,亦即主动的自我心理调整影响自身生理功能。充分显示了“调神”是气功的本质特征。上述与气功有关的条目中,“精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净神不乱思”、“占神往来”、“专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专直”、“心和调”、“安心定气”等这么多专一内容的论述,清楚地证明了“调神”是气功任何其它非本质特征都不可替代的本质特征。
气功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义?
可以说,气功是中医调神理论、情志理论具体指导和应用的学科。如果用中医语言为气功下定义的话,可以说气功是通过调神来促使气机协调(所谓心平气和),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如果用现代语言来概括气功,可以说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根据气功的锻炼方式,也可将其定义为: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入静)状态,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甚至使某些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中医处于老祖宗位置最经典的着作《黄帝内经》对气功概念的理论阐述无以复加得这么清楚了,古人在练功实践上是怎么落实这个指导思想的呢?我继续学习和寻找史实资料。仅以被中医界奉为药王医祖级人物,唐代孙思邈介绍的练功过程看气功的本质特征和概念是怎样体现的吧。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记载:“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
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人从这段论述中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练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自我暗示核心,聚精会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这一过程中“想见”的“太和元气”及其从头到脚的运行途径,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内容进行自我暗示的结果。通过这种想象,摒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个令自己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所谓“一念代万念)。这段功法介绍从实践方面证实了气功的本质特征和概念是调神而非练气。
既然古人早从理论和功法实践上明确了气功的概念,其本质特征是怎么从调神变换成了练元气了呢?
既然原本就没有“气”,凭什么后来命名为“气功”?原来是刘贵珍搞错了!
很多朋友可能还不知道,气功虽然有数千年历史,但是,数千年来,气功一直在民间流传,并没有当今“气功”这样一个统一的称呼。
这类锻炼方法或因其强调姿势、呼吸、意念的不同,或因其来源于医、儒、道、佛、武之差异等等,有很多称呼。例如导引、吐呐、行气、服气、食气、坐忘、静坐、守神、内功、炼丹、坐禅……追溯现代气功发展的历史,前述各种各样称呼的锻炼方法最后被统称为“气功”,并得以在全国推广普及,刘贵珍先生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理清刘贵珍先生的一些重要史实,对认识气功一词在50年代后被确定下来及其内涵衍变的情况是很有帮助的。
气功就是心理暗示疗法
刘贵珍,男,1920年生于河北省威县大寺庄,1945年参加工作,1956年开始担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1984年12月27日病逝。刘贵珍在自己的着作中介绍他1945年参加工作后:“我患有严重的胃溃疡病,长期胃病的折磨,又引起失眠。在解放区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介绍跟本乡刘渡舟老师(一位农民)练内养功,诚心诚意地练了一百零二天,我的胃溃疡病好了,其它症状也随之减轻。”
刘贵珍学会内养功治好了自己的病后,又将这种方法教给别的患者,这些患者也获得疗效。这个情况逐渐得到了邢台地委、唐山市委以及河北省卫生厅的重视和支持。后来,由河北省的卫生厅厅长组织,他们在一起商定,将刘贵珍的锻炼方法和前述多种称呼的锻炼方法统一叫做气功。刘贵珍在他的着作中写到:“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法、内养功、吐呐法、内功、深呼吸、静坐呼吸养生法等,虽然名称不同,均属于气功之前身。”又说:“‘气功’这个词概括了静坐、吐呐、导引、内功等修练方法。因为气功运用于防病、治病,故名为‘气功疗法’。”
刘贵珍之所以选择“气功”一词命名而没有选择其它词汇,是因为他所练的功法属于吐呐类、是以强调呼吸为特征的。这个功法要求吸气后停住,然后再慢慢地呼气。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功法是要求练功人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用呼吸这一个念头取代其它杂念,来帮助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换言之,呼吸方法主要是吸引注意力帮助入静的手段,而不是气功的本质特征。然而,极其遗憾的是,刘贵珍的逻辑素养使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在自己的代表作中写到:“为什么称它为气功疗法呢?‘气’这个字在这里是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也是俗语说的要练得有'功夫',将这种气功疗法,经用医学观点加以整理研究,并且用到治疗疾病和保健上去,去掉以往的迷信糟粕,因此称为气功疗法。” 这是刘贵珍给气功下的定义。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贵珍是将呼吸之气当作气功的本质特征了。这个定义以其呼吸之气的内涵,硬性地改换了古人调整心理的内涵,造成气功定义出现第一次严重的历史失误。
后来,河北省卫生厅委派刘贵珍前往北京,向卫生部汇报了气功。这个由民间发掘出来的不吃药不打针就能治病的方法,自然也引起了重视。1955年12月19日,在我考研并工作至今的国家研究中医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典礼的大会上,国家卫生部对全国一些先进的中医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其中就有刘贵珍领导的唐山气功实验小组。不仅给他们颁发了奖状和奖章,而且还颁发了三千元人民币的奖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健康报、工人日报、体育报等多家新闻机构对刘贵珍本人及气功疗法进行了报道。从而使刘贵珍及气功疗法在全国的影响迅速扩大。全国各地办气功班,还有许多人涌向河北省参加刘贵珍举办的培训班。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掀起一个轰轰烈烈的学练气功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