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平的执迷不悟(第2页)
小主,
王晓平在转基因上面所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无一例外。我随手就可以列举几条她的错误观点,并且予以有理有据的反驳:
王晓平的谣言:“转基因食品安全不安全目前还没有具体科学研究数据,所以民众会担忧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导致长期健康问题”。
这完全是对科学事实的无视。事实上,1971年以来,科学界对转基因食品开展了海量且严谨的研究,全球范围内发表的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sCi实验论文已超10万篇。欧盟投入巨大,耗时25年、斥资3亿欧元,组织500个独立研究组开展130个课题进行全面评估,最终得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的结论。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毒理学会、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农业农村部等众多权威机构,均认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从实验角度来看,国际上进行了小鼠、猪的多代喂养试验,我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也对猴开展了多代长期喂养试验,均未发现任何负面影响。在生产实践中,转基因饲料已在全球应用长达30年,被用于饲喂几千亿只鸡,历经很多代,也未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所以,说没有科学研究数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安全,纯粹是无稽之谈,所谓的潜在风险也毫无科学依据支撑。
王晓平的谣言:“我们无法确保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毕竟许多健康问题需要长时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才能显现出来”。
这是毫无根据的无端揣测。如前文所述,大量的长期研究和实践都充分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食物中的基因和蛋白质进入人体后,会在消化系统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被人体吸收代谢,不会在体内累积并产生“累加效应”,更不可能改变人体基因。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以来,全球几十亿人口食用转基因农产品,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检验,并未出现经过科学证实的因长期食用转基因食品而产生的健康问题。王晓平在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这不仅缺乏科学精神,更是对公众的误导。
王晓平的谣言:“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如抗虫基因转移到野生植物,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引发新的害虫种类”。
这种观点完全是想当然的错误。在转基因作物研发和推广前,科研人员都会进行严格的评估和长期的监测。在自然条件下,基因向野生植物转移的概率极低。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这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限制了基因的随意转移。即便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发生了基因转移,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和新害虫种类的出现。科研人员在种植转基因作物时,会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防止基因漂移,比如设置隔离带、种植非转基因作物作为缓冲等。而且,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实际发生因为转基因作物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案例。王晓平仅凭自己的臆想就传播这样的观点,是对科学和生态环境的不负责。
王晓平的谣言: “转基因作物可能导致土壤退化,降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这是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错误认知。实际上,转基因作物并不会必然导致土壤退化。一些转基因作物,比如抗虫转基因作物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这对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是一种保护,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的稳定。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杂草生长,减少了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现代农业技术在推广转基因作物时,会综合考虑土壤肥力、轮作、灌溉等多种因素,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将土壤退化的问题毫无根据地归咎于转基因作物,王晓平的这种观点是对农业生产和转基因技术的双重误解。
王晓平的谣言:“基因污染是指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通过风传、昆虫传播等途径传播到非转基因作物或野生植物中,这种现象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未来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
虽然基因在自然条件下确实有传播的可能性,但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这种风险。例如,通过合理规划种植区域,使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设置缓冲带,种植非转基因作物或其他植物来阻止基因的传播;利用昆虫的习性和活动范围,采取相应的物理或生物防治手段,减少昆虫传播基因的机会。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基因污染已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王晓平过度夸大了这种风险,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宣扬这种不确定的危害,只会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是对公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误导。
王晓平的谣言: “就是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人也未必吃转基因食品,怎么能服众说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呢?”
小主,
这种观点逻辑混乱,毫无说服力。推广转基因食品的人是基于科学研究、专业知识和权威机构的评估来判断其安全性的,不能因为个人的饮食选择就否定科学结论。就好比医生向患者推荐某种药物,医生自己不一定每天都服用这种药物,但这并不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因为药物的安全性是经过大量临床试验验证的。转基因食品同样经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众多权威机构和大量的科研成果都证实了其安全性。王晓平提出这种观点,不是出于对科学的无知,就是为了故意煽动公众情绪,制造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