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怀疑探索者
看顾秀林的浮夸言行
在历史的长河中,曹魏政权的魏明帝曾下过一道“浮华令”,其背后的故事与如今顾秀林的言行有着奇妙的映射关系。
魏明帝时期,司徒董昭上书,痛斥夏侯玄、何晏等人“浮华交会”。这些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品评人物、对朝政指指点点,形成了一股影响朝廷人才选拔和舆论导向的风潮。董昭认为他们不用心钻研学问,专爱交游,聚在一起褒扬彼此并批评他人,严重干扰了朝廷的正常秩序。魏明帝随即下诏“浮华不务道本者,皆罢退之!”,于是夏侯玄、邓飏、李胜、诸葛诞等“凡十五人……皆免官废锢”。这便是着名的“浮华案”。曹叡搞考课法,也是为了“抑浮华”,打压这种靠名声、空谈来影响政治的风气。
再看顾秀林,她的言行同样充斥着浮夸不实。
她的思想是极端民粹主义与西方生态中心主义这类洋乐色的结合体。西方生态中心主义,秉持着反企业生产、反商品经济的理念。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顾秀林多次强调,农民就应停留在过去传统自耕农的自给自足时代。她觉得一旦资金流入农村,农民就会购买企业生产的种子、肥料等农资产品,并且为了获利而迎合市场,从而受制于企业和市场,失去“自由”。在她的脑海中,最完美的农村场景是农民自己种田、自己织布,产品只供自己使用,无需出售,于是实现了“自由”。
但是,这种观点严重脱离历史实践与科学发展。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每一次变革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传统自耕农模式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现代社会,其生产效率低下、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弊端愈发明显。顾秀林无视这些客观事实,仅凭个人主观想象力,妄图让农民重回过去封闭的生产模式,这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