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龙王”不可信、不靠谱?(第2页)
只能是古天乐的敬业精神、不懈努力与出色演技,为他的演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把他的走红归结于白龙王的“指点”与肤色变化,实在是毫无逻辑,是对他多年付出的无视。
不难发现,白龙王与明星间的诸多故事,涉及的往往都是香港娱乐圈的大牌。这些大牌明星本身就极具话题性,他们的每一次合作、每一部作品都备受关注。当他们共同出现在与白龙王相关的故事中时,天然就容易引发大众的兴趣与传播。比如众多大牌合作的《无间道》,本身强大的演员阵容、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制作,就注定了它有爆火的潜力,却被无端和白龙王关联,仿佛没有白龙王的“指点”,这部电影就无法成功,这种说法实在站不住脚。
而白龙王对张国荣的拒绝,更是将他的无知暴露无遗。
2003年,张国荣饱受疾病的折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怀着对生的渴望和对解脱的期待,多次试图求见白龙王,希望能得到一丝慰藉与指引。然而,白龙王却无情地将他拒之门外,事后给出的理由竟是“他骨头轻,命薄,气数将尽,没救了”。这样的言论,看似高深莫测,实则是对生命的漠视、对科学的亵渎。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张国荣的疾病并非是所谓的“命薄”“气数将尽”等迷信说法可以解释的。其治疗需要专业的医学干预,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科学手段,这些都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法。而白龙王却无视这些科学事实,将张国荣的困境简单归结为玄学概念,完全是对这一疾病的无知表现。他的这种言论,不仅误导了公众对疾病的认知,让人们误以为张国荣的悲剧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安排,从而掩盖了真正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医学问题,也对那些同样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让他们可能因为这种迷信思想而放弃科学的治疗,陷入绝望的深渊。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白龙王的行为堪称冷酷无情。当一个人处于极度痛苦和绝望之中,向他发出求救信号时,他却以一句冰冷的“命薄无法救”将其拒之门外,这是对最基本人道主义精神的无视。无论他是否真的自认为拥有特殊能力,在面对他人生命垂危时,给予温暖、鼓励和关怀本是应有的人性之举,而他却选择冷漠地宣判“死刑”,这与他所宣扬的“助人渡劫”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彻底暴露出他的迷信本质。
深入探究白龙王所谓的“预言能力”,不难发现这完全是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和概率事件进行的自我包装与欺骗。
他的预言大多模糊不清、模棱两可,如“未来会有好事发生”“小心近期有灾祸”这类宽泛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适用于任何人。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都能通过牵强附会的解释,将其说成是“预言应验”。例如,若有人在得到“小心灾祸”的预言后,生活中出现哪怕极其微小的不如意,如丢失物品、与人争吵等,都可能被视为预言成真;反之,若一段时间内平安顺遂,便会被归结为白龙王的“保佑”让灾祸得以避免。这种“两头堵”的预言方式,完全违背了科学预言应具备的精准性和可证伪性原则,是对逻辑和理性的公然挑战。
再看他所谓的“改运”方法,更是充满了荒诞与愚昧。
他要求信徒进行各种古怪仪式,如磕头、用蜡烛在头上绕圈、手臂滴蜡等,声称这些行为能改变运势。然而,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这些行为仅仅是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动作,它们既不能对物质世界产生实质性的改变,也无法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真正积极的影响。这些仪式纯粹是利用人们的心理暗示和对未知的恐惧,来骗取信徒的信任和崇拜,让他们在虚幻的仪式中寻求心理安慰,而忽略了通过自身努力和科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改变生活。
从社会学的层面分析,“白龙王”这类迷信现象的滋生与蔓延并非偶然。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娱乐圈的明星们,他们身处名利场,竞争激烈,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当人们面对未知和困境时,往往容易寻求超自然力量的慰藉,这种心理需求为迷信现象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而媒体的大肆报道和炒作,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常常对这类神秘事件进行夸张渲染,将白龙王的故事传播得神乎其神,让更多人陷入迷信的陷阱,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