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转基因,就不会有人类(上)(第2页)
“人工转基因?”何祚庥院士若有所思,“那和自然界本身的转基因有什么区别呢?从物理的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角度看,这两者的过程应该有着本质的不同吧。”何祚庥院士轻轻敲打着桌面,陷入了思考。
“这区别可就大了,”时空通讯解释道,“自然界的转基因是为了适应自然选择,每次变化都很轻微,是通过连续、渐进、有益、长期无数代的突变和异变才推动物种进化。就拿长颈鹿的进化来说,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经过漫长的岁月,它们的脖子才逐渐变长,这背后是基因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缓慢改变的结果。而基因工程是人为操作,能在一代间就实现突变。不过,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本质上都属于‘转基因’范畴。而且,地球上所有物种一直在进化改变,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不断地‘转基因’。要是自然界没有这种‘转基因’,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基因从37亿年前就开始了。”
张洪林研究员听后,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认可的神情,说道:“确实如此!我虽然专注于中医领域,但这些年也关注着生命科学的前沿动态。地球生命的演化是个宏大的过程,37亿年的跨度,见证了基因驱动的奇迹。从最原始的生命形态到如今万物繁荣,基因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始终。这和中医里对生命发展变化的认识,在宏观上有着奇妙的呼应,都强调着一种内在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他微微眯起眼睛,仿佛在脑海中梳理着中医理论与基因进化之间那些潜在的联系。
何祚庥院士补充道:“从科学的整体性来看,这种跨领域的相似性绝非偶然。基因层面的进化是生命微观基础的演变,而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则是从宏观整体出发,两者若能相互借鉴,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何祚庥院士眼中闪烁着对跨学科研究的期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启院士也加入讨论:“没错,就像我们在基因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调控机制,这些微观层面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生物的宏观特性上。这和中医通过外在表现判断人体内在状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启院士的话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不同学科间联系的思考。
时空通讯接着说:“地球年龄约46亿岁,诞生没多久生命就出现了。最早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诞生在深海中,因为那时地球大气没氧也没臭氧层,陆地不适合生命存活。最早的生命是简单的单细胞原核异养厌氧生命体,后来经过数亿年,生命进化出光合色素,学会光合作用,从异养变成自养,这可是生命的一大跨越。而像25亿年前蓝藻爆发,大量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导致厌氧生物大量灭绝,好氧生物开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的突变和重组就像是一场幕后的指挥,决定着生命的发展方向。每一次基因的改变,都像是给生命这出大戏换了一个新的剧本,演绎出不同的生命形态。”时空通讯的讲述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带着大家穿越回了远古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