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产品与转基因
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历史源远流长,虽早期规模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壮大。东北大米主要为粳稻,其种质基础与日本粳稻密切相关。
早在19世纪60年代,为了抵御沙俄对东北的侵略,清政府逐步废除东北的封禁政策,有意识地接纳朝鲜移民。这些朝鲜移民带来了水稻种植技术和稻种,然而,初期他们从朝鲜带来的“水粳”稻种,在东北寒冷、无霜期短的气候条件下产量较低。直到20世纪初,朝鲜移民申友景从日本北海道带回“赤毛”稻种,东北水稻的种植才开始走上规模化道路。此后,从1916年到1931年,日本向东北引进200多个水稻品种,并选拔出“早生大野”“龟之尾”等优良品种广泛栽培,还导入“纯系分离”和“人工杂交”育种技术,育成多个适宜东北不同区域种植的耐肥、耐病、耐冷的改良品种,极大地拓宽了水稻在东北的可栽培范围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工作者积极接受日本遗留下的水稻品种和稻作技术,并进行提纯、更新与推广。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东北各科研机构展开自主研发,采用品种间杂交和系谱选育等方法,育成了一系列产量更高的品种。比如,黑龙江五常大米的代表品种五优稻1号,就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引进稻种以及19世纪80年代日本引进稻种在黑龙江本地化后的稻种杂交而成。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东北大米与日本稻米的遗传本质极为相似,这也为东北大米优良品质奠定了基因基础。
如今,东北大米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都备受青睐,日本也曾多次进口中国东北大米。东北大米以粳米为主,形状较圆,如珍珠般大小,米粒腹白较少,胶质率高,米色清亮透明,蒸煮后成饭香气浓郁,香甜软糯,口感极佳。而且,东北大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除了水稻,东北其他农作物也具有独特优势。东北地区一年一季的气候特点,使得农作物生长周期长,能充分积累养分。而且,这里的严冬酷寒,是天然的病虫害“杀手”。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使得许多害虫和虫卵难以存活,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基数,受虫害胁迫属全国最轻的地区。与南方一些地区相比,南方气候温暖湿润,病虫害终年都有适宜的生存环境,繁殖速度快,种类繁多,对农作物的威胁持续且严重,农民往往需要频繁使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相比之下,东北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不用或者很少使用农药来控制虫害 。这不仅降低了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使得东北农产品在健康品质方面表现突出,绝对称得上国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