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与转基因的关系……(第2页)

 

接着,老李抬手指向不远处的苹果园:“再讲讲苹果矮化砧木培育。主要靠杂交选择或无性繁殖,像常见的m26、青砧这些砧木,利用砧木对接穗的影响控制树木高度,树冠变小,结果还更早。这都是基于砧木本身遗传特征,通过常规杂交选育出来的,根本不涉及基因重组,更和转基因不沾边。”

 

谢教授端起茶杯,轻抿一口追问道:“从应用方式看,这两者区别也很大吧?”

“那可太大了!”老李来了精神,兴奋地讲起来,“早在1955年,乔治亚大学的育种团队就推出了四倍体的兔眼蓝莓品种‘tifblue’,后来好多商业蓝莓都是多倍体,在市场上活跃半个多世纪,从未出过安全问题。苹果更不用说,全球广泛使用的m系、g系砧木,都是杂交选育出来的,有百年历史。咱们中国农科院开发的‘中砧系列’,青岛农大的‘青砧系列’,也都是传统育种手段。可转基因呢,1994年美国才批准上市第一个转基因作物,和这些传统育种比起来,差得远了。”

 

谢教授微微颔首,对老李的讲解表示认可。老李接着说:“从安全性来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公开声明,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培育出的新品种,和自然变异产生的品种本质一致,不需要做特别针对转基因的安全评估。”

 

谢教授神色变得凝重,感慨道:“老李,你这科普工作做得扎实!不过,现在转基因技术被舆论严重妖魔化了。很多无知的反转者被误导,陷入无端焦虑,这对社会公信力造成恶劣影响。其实使用任何育种技术改良品种,都会有人工干预改变内在基因的情况。相对来说,转基因、基因编辑直接在基因层面操作,改变的基因是预知的,也能事后确认,比其他传统育种方式更精准、更安全。为防止基因操控的不良后果,转基因对最终产品设置了严格的安全评价法规程序,验证基因改变,排除不安全风险,安全性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