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一切神秘主义,即使它出自王阳明之口(第2页)

 总之,我不相信任何神秘主义的东西,即便它出自于王阳明之口。

 我不否认王阳明是牛人,我也认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哲学家,但我也更愿意相信常识:当初王老师突然这么自我催眠立地成那啥时,要么是终于意识到“此路不通”,需要彻底改头换面另换赛道,要么就是人逢绝路濒死状态,以及在前所未有的心理高压催逼下,身心进入了某种超验误区(这是现代心理学可以解释的),真自以为一夜之间获得了“彻悟”,甚至得到了某种“神力”,以至于“若有神助”——如果是以最大的善意去揣度人心,我愿意相信是后者。我自己绝对算不上什么“唯物主义者”,但我坚信这么一条辨别认知是非的100%真理:任何真正的知识,都不可能离开实践。

 而且,我想,真正孔子的信徒,也不会相信这些,因为孔子本人就是一个坚决反神秘主义的铁杆“常识主义者”。很多人意识不到,在最关键的“认识论”问题上,孔子和王阳明本就是一对悖论,是互相打架的。因为你若非精神分裂,是不可能同时既信持“践履”,又坚信“神妙”的。所以,你要是正宗“儒门中人”,要么笃信孔子,要么敬奉王阳明,你只能二选一,而无法调和。

 即便抛开神秘主义这个槽点,作为王阳明学说最关键的一组概念,即“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也很有问题。

 如果结合王阳明的行事,也不难明白,它们也是一对矛盾,仅结合史实轻轻就能捅下来。这一点,晚清时分章太炎就注意到了,他抨击王阳明很厉害,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直捣王阳明理论七寸。他说,王阳明自称创“良知”,又自诩“知行合一”,可当初天下人都晓得明武宗就是个“荒淫之主”,而宁王朱宸濠“仁孝多闻”,二者“一尧一舜可知也”,如果真的知行合一良知上头,王明阳应该有起码的是非善恶之心,可王阳明还这么“拥戴乱君”,所忠之主无非是一个荒淫无度一心要把明王室的珍宝都砸碎的顽童,实际就是功名利禄助纣为虐,如此哪来的“良知”,又哪来的“知行合一”呢?虽然章太炎有关朱宸濠“仁孝多闻”的说法不知何据,但他的打击与挑战实际是可以成立的。仅此一例,就可以知道“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简直就是一对“稻草”,既无法同时成立,也根本不符合真理乃至背离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