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医院突然停电,西医还能看病吗?(第3页)

 

中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的是科学、规范的环境,而非无序和混乱。鼓励无证行医不仅无法真正推动中医发展,反而会给中医抹黑。真正的中医传承,是建立在正规教育、师徒传承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让中医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若任由无证者打着中医旗号行医,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公众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中医本身,从而对中医产生信任危机,阻碍中医的健康发展。

 

在医疗领域,医生执照就是衡量从业者专业能力与资质的重要标准,对于中医医生而言同样如此。有医生执照的中医医生在知识储备、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上更具优势,是患者健康的可靠保障;与之对比,没有执照的中医行医隐患重重,一旦引发医疗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即便在古代,中医行医也并非毫无规范,行医执照或类似的行业认可同样存在。

 

有执照的中医医生经历了严格、系统的培养过程,这使得他们在知识储备上远超无证者。以现代中医教育体系为例,正规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历经多年的理论学习,课程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等众多核心科目。通过这些学习,他们深入理解中医理论体系,掌握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毕业后,还需参加实习和规范化培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层层考核获得医生执照后,他们才能独立行医。这样的培养路径保证了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准确辩证论治,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比之下,没有医生执照的中医在行医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也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无证行医者往往缺乏系统的医学教育,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可能一知半解,在诊断疾病时容易出现误诊。比如,将阴虚发热误诊为外感发热,治疗时用药错误,不仅无法缓解病情,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恶化。在用药方面,由于对中药的药理、剂量和配伍禁忌掌握不足,容易引发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患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法律赔偿和保障,无证行医者也可能因无力承担责任而逃避,最终导致患者权益受损。同时,无证行医扰乱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影响了公众对中医的信任,阻碍了中医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古代,中医行医同样受到一定规范和管理,虽然形式与现代执照不同,但本质上都旨在确保从业者具备相应的能力和资格。早在宋代,官方就设立了“太医局”,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生考核。经过太医局培养和考核合格的医生,才能获得行医资格,被允许在官方医疗机构或民间行医。例如,宋代的庞安时,他自幼钻研医学,在通过地方医学考核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医生。他在伤寒病治疗方面颇有建树,着有《伤寒总病论》。他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官方认可的行医资格,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再如,清代太医院选拔医生时,会进行严格的考试,内容包括医学经典、临床案例分析等。只有通过考试的医生才能进入太医院任职,为皇室和贵族治病,同时也在民间享有较高声誉。这些都表明,古代中医行医也注重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和资格认证,并非随意为之。

 

医生执照是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因素,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规范中医行医资格都至关重要。有执照的中医医生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可靠的医疗服务;而无证行医不仅危害患者健康,也破坏了中医行业的良好形象和发展环境。因此,严格执行行医执照制度,是维护公众健康、促进中医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万峰的错误观点,是对医疗行业规范的严重误读,会造成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巨大危害。我们应当坚决维护医疗行业的规范与秩序,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只有通过严格的资质管理,才能确保中医从业者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为中医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中医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