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分田单干是否促进了中国农村的发展?(第3页)
此外,这个网民认为农村分田单干之前,中国农业支撑起现代化建设半壁江山这一观点,与事实严重不符。
实际上,当时落后的农业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在分田单干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以粮食单产为例,1952-1978年,全国粮食亩产量从141斤增长到182斤 ,年均增长率仅1.2%。在一些偏远地区,生产方式还较为原始,仍依赖人力和畜力,机械化水平极低。如197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9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的机械动力不足1.5千瓦,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再看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一方面,农产品供应不足制约了工业发展。例如,棉花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产量长期无法满足需求。1977年,全国棉花产量仅204.9万吨,使得纺织工业开工不足,影响了轻工业的发展,进而无法为重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和市场。另一方面,农村经济落后导致农民购买力有限。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133.6元,消费能力低下,难以消化工业生产的产品,限制了工业市场的扩大,不利于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从国家工业化进程来看,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原料和劳动力转移都受到阻碍。在资金方面,农业剩余有限,无法为工业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在劳动力转移上,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低效率的农业生产中,无法及时向工业领域转移,制约了工业的扩张。这种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依然存在,尽管改革开放后工业开始快速发展,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对工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如农产品供应的不稳定影响相关加工工业的持续生产。
可见,在分田单干前,中国农业因自身的落后状况,非但没有支撑起现代化建设半壁江山,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后腿,影响了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写于20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