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怀疑探索者
中国会再次错过基因编辑农业么?(下)(第2页)
但所有的这些投入,最后产出如果只是论文的话,对农业的实际影响是不大的。中国在发展转基因方面就有过这样的“前车之鉴”。(见《知识分子》报道:飞蛾来袭,转基因玉米却来不及种了)。
2008年7月,200亿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启动,8年之后,转基因专项实施办公室对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实施效果进行总结,除了克隆了3000多个功能基因,获得了1000多项专利,发表了多少篇高水平的水稻研究论文外,也提到了产业化,只是相对来说,有点“乏善可陈”。事实上,除了抗虫棉外,中国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几乎无所作为,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此次陪我参观基地的多位博士,之前也都是在科研院所或者大学从事科研,最终产出就是论文。从事面向市场的研发几年后,他们才意识到,发论文只是第一步,与产业化比,堪称一步和一万步的区别。
“我拿水稻举个例子。” 张金山博士说,“通常认为粒数增多了,产量增加,我们看到一篇发在《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说找到了控制粒数的基因,发表了好多年了,都说增产非常好。我们做了以后才发现粒数确实增加了,但是有效分孽数就少多了,所以其实你真要整个种在大田,产量并没有增强。”
他解释说,其实不光是这篇文章,基本上100%的论文都是这样,只是看一个想看的,然后把故事讲起来很漂亮,但“它只关注一个性状;在真正的应用上,就要全盘考虑总体是不是好,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要不然你这个品种就不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