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会导致传统品种消失吗?

(作者:怀疑探索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写于2025年。)

 近期,自媒体营销号“一往无前画板mp”公开污蔑称“此次种业重大突破涉及转基因品种审核,这一举措可能会对传统农业种植方式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传统品种消失”,网民“夕阳”更是附和它说“审核推动转基因发展,传统农业的市场份额或许被压缩。一意孤行,害我中华,灭我民族,推广转基因的人罪该万死”。这些言论充斥着片面与偏见,毫无事实依据,完全是对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和抹黑。

 “一往无前画板mp”认为转基因品种审核会致使传统品种消失,这种观点实在是毫无逻辑。

 在转基因技术出现之前,传统品种的更迭就一直在进行。例如曾经广泛种植的一些常规水稻品种,像“老来青”,由于其产量较低,在杂交水稻技术兴起后,便逐渐退出了大规模种植的舞台。杂交水稻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在同等种植条件下,产量可比“老来青”这类常规品种高出许多,能够满足更多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市场和农业发展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转基因技术毫无关联。

 还有传统的农家棉种,纤维短、产量低,无法满足纺织工业对棉花品质和产量的要求。随着棉花育种技术的发展,高产、优质、纤维长的棉花新品种不断涌现,这些农家棉种自然而然地被淘汰。再比如一些本地的老品种小麦,抗病性差,容易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在新的高产抗病小麦品种推广后,它们也逐渐从农田里消失。

 传统品种在农业发展历程中占据着独特地位,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 所以传统品种的种植和保存是受到国家重视的 为此,国家建立了各种种质资源库,对传统品种进行收集、保存和研究,就是为了确保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不会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而消失。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解决方案,并非要取代传统品种。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传统品种和转基因品种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比如,在一些地区,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土地条件,选择种植传统品种或者转基因品种,或者将两者搭配种植,以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效益最大化。

 再看网民“夕阳”那一番荒谬至极的言论,胡说什么“审核推动转基因发展,传统农业的市场份额或许被压缩。一意孤行,害我中华,灭我民族,推广转基因的人罪该万死”,这简直就是极左民粹思想下的阴谋论,和地摊文学里的无稽之谈如出一辙。

 自2006年起,中国政府就通过相关规定,禁止从国外进口一切转基因种子。如今国内推广的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均为国产技术和国产种子,全部属于中国自己所有。这些是凝聚着我国科研人员心血的成果,是中华民族自主研发的结晶,何来“灭我中华”之说?

 这就好比我们繁衍至今,新一代的中国人不断成长,取代了过去的古人,但他们依旧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与文化。同样,国产转基因种子的推广,是为了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是推动中华民族农业发展的积极力量,而非所谓的“灭族”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