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独自一人扛下一切(第2页)

 何雨柱这么说完,顾知秋点了点头:“原来如此,你讲得有道理。那我就按照你的意见来做。你还有很多技术,能否再给我一些?”

 何雨柱看着顾知秋,反问道:“之前给你的一些技术你都消化了吗?你是受过教育的人,应该知道揠苗助长的故事吧。要是你一再要求,我把更多的技术都给了你,国家可能会应接不暇,那会带来什么后果?后果就是国家失去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只能等我的技术。国家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可持续发展更为关键。如果你坚持这样,我会宣布未来十多年不再有任何新技术问世,责任都在你身上!”

 听到这里,顾知秋无奈地说:“柱子,你别这么说,好啦,你说得对。我知道自己有些急躁,但实在是没有办法啊。你看看我们国家现在的状况,我们……”

 何雨柱看着顾知秋问:“我们国家怎么了?你看看十年前的国家和现在的国家,有什么区别?难道不更好吗?怎么?你还想一步登天不成?这么多年,你该不会变得自满了?你出国考察过,其他一些国家你也都去过了,你觉得我们国家差吗?”

 顾知秋想了想,摇了摇头:“不差!”

 何雨柱继续说道:“差在哪儿呢?你只看到物质、资源和工业上的差距。其实,在教育、文化和传统传承方面,我们是优于其他国家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人才辈出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顾知秋看着何雨柱,问:“你到底想说什么?”

 何雨柱接着说:

 “这其实是国家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顾知秋听到何雨柱的言论后说道:“刚才你向管家解释得不够全面,如何具体实施这个引导?”

 何雨柱回答道:“这办法听起来有些过分,但我不会承认这是我说的,我会说是你提出来的!”顾知秋听到这里微微一愣,随后追问:“那你具体打算怎样操作这个引导机制?”何雨柱转向顾知秋继续说道:“这个问题很简单。凡是未能考入高中者,都应该到乡村去,至少也要贡献一些力量。让他们参与乡村的支教活动,每隔八年轮换一次。

 初中生,由国家负责教育至少八年,然后这些学生们应当被派往各地农村,帮助农村孩子们提高学业水平。即使考上了高中但未能考上大学的同学,也应当前往乡镇地区,负责教授初中课程,这一过程大约持续六年。无论学生来自哪个家庭,只要未能达到大学录取线,都需下基层服务。”

 “各高校的招生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比如计划招收十个,则取前十;若招万人,则按成绩录取一万名学生。此外,不允许自选学校,只能依据分数决定去哪所院校就读。例如,达到600分可就读清华,而达到600分的所有学生都将被清华接收。成绩为580分的学生进入帝都大学,这意味着成绩处于580到600之间的申请者全部被安排至帝都大学,且允许他们按照个人兴趣自由选择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