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整天愁眉不展(第2页)
何雨柱造车的原料主要是废旧物改造,花费极低,成本控制得很好。因此,他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反而乐于看到自己的成果为朋友带来便利。
说完这些,何雨柱转向两个孩子,逗弄他们。尽管表面上,女儿何晓表现得十分冷漠,但内心深处充满了快乐与感激。
虽然何晓渴望父亲更多的关注,但她天生的性格让她选择了不争不抢。如果发现父亲对她的注意少了,她会感到难过。因此,何雨柱总是细心关照何晓的感受。如今,何晓不再感受到任何不公。
因此,现在的何晓对待妹妹何花极其友好,总是愿意分享最好的事物。
何花,这个小吃货,除了美食以外的玩具之类,也很乐意与姐姐分享。
何晓了解何花的天性,若是想得到什么,便将自己的零嘴给妹妹作为交换,以此换取玩具等喜爱的东西。
何晓固然享受美食,但她并非痴迷于此,只会在嘴馋时享受一下。
大多数吃的东西都进了何花的肚子,而她的玩具大多数到了何晓手里。何花对玩具有些提不起兴趣,即便再好的玩具玩一会儿就感到无趣。
相反,何晓却像是有收藏癖好,特别喜欢收集各种物品。因此,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
逗弄了一会儿何花后,何雨柱就去做午饭,吃完便去上班了。
几天后,何雨柱刚回到家,就看见何雨水匆匆忙忙地跑了进来。
看着气喘吁吁的何雨水,何雨柱问道:“雨水,发生什么事了?”
何雨水喝了口水,然后说:“哥,你可能还不知道,国家出了新政策!”
何雨柱好奇地问:“什么政策?”
何雨水迅速地解释了一遍。听完了,何雨柱没想到国家的决心这么大。规定下乡十年,十年后才能返回。初中升不上高中或中专的,要去乡村支教小学;高考没过的,则是六年时间。
这项政策发布后,全国哗然。毕竟很多人没有好好学习,只想拿到毕业证就算数。能上大学或中专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混个毕业证了事。
尽管很多人提出疑问,但街道办直接回应这是教员的决定,并在报纸上号召,为了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年轻人要下乡支农,普及知识的重要性等,这些话语非常鼓舞人心。
因此,即使父母心疼,年轻人还是纷纷报名参加了下乡活动。何雨柱明白,几年后,他们体会了乡村的辛苦,就会相互传播,逐渐没人愿意再去,于是开始认真读书。即使考不上高中,也会选择去中专学一门技术。
如此一来,国家的人才将迅速增长。陈雪茹听了后感叹道:“怎么会这样?这样一来,学生们如果不认真学习就得去吃苦!”
何雨柱回答:“也不至于受太多苦,但确实是不太舒服。”
何雨柱不知道的是,随着下乡动员的开展,教员又发表讲话,要求下乡知识青年要扎根农村,为农村做出贡献,做到自给自足,不增加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