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参加全国交流大会(第2页)

  最后,他希望参会的各位代表能够广泛交流,群策群力。

  陆时羡听的很认真。

  等全场响起掌声,他才发觉已经讲完了。

  这算是他的知识盲区,现在的他连植物学都还没有说是完全精通,就更不要谈什么野生植物保护了。

  这位会长主要介绍的是国内的植物资源禀赋,没有喧宾夺主,算是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应该是提前就安排好了交流发言名单。

  接下来,都是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讲述当地的野生植物保护实例,互相交流经验和心得。

  令陆时羡印象深刻的是燕京市的一位专家,他说的是燕京在保护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百花山葡萄上的举措。

  百花山葡萄目前只在燕京地域内发现,截至到2010年,百花山葡萄的野外植株只有一株,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且长势衰微,也不开花挂果,随时有灭绝的可能性。

  为了挽救这种濒危物种,他们做了大量的努力,在今年启动了人工繁育培植计划,但最后仅有两株人工植株存活。

  陆时羡微微摇头,看来植物培育工作在哪里都不好做啊。

  其实就算是一种新型作物培育就已经很艰难了。

  就更不要说人工培育一种极度濒危的植物物种了。

  很多人也许会问,不就是一株野生葡萄树吗?

  外面水果摊上摆的不是多得是吗?

  吃什么葡萄不是葡萄,这有什么好保护的?

  但作为懂行的他,其实很理解为什么要挽救这种物种。

  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明白。

  物种只是生物基因的一种呈现方式。

  真正挽救的是它体内的生物基因。

  要知道杂交水稻最开始就是由野生水稻和普通水稻杂交培育出来,它们在优良性状上能够进行互补,从而得到一种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

  我国的杂交水稻发展的如此迅速,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1970年11月发现的一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在举全国之力下完成了水稻的三系配套,最终培育出了稳定增产30%的籼型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