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我这算不算诺奖级别的成果?(第2页)

  听完,陆时羡便道:“形态有点像是gpcr啊!”

  “什么?”马玉恒咯噔一下猛地站起来。

  “你不会是看错了吧?”他的语气充满着难以置信。

  陆时羡就知道他会有这样的反应,解释道:“您这电子显微镜的精度不行啊!”

  “我眼睛都要看瞎了,都看不出清楚具体结构来,只看到几个跨膜螺旋。”

  马玉恒一改之前的淡然和疲惫,终于来了极高的兴致。

  “什么精度不行,是你不会用啊,看我的。”

  “你一边去休息,让我看看再说。”马玉恒很快将陆时羡赶走,大脑袋挤在显微镜目镜上。

  他熟练地开始对电镜进行微调。

  几分钟之后,一幅比较清晰的镜图出现在马玉恒的眼中。

  果然有7个跨膜螺旋。

  而且肽链连接第5和第6个跨膜螺旋的胞内环上都有g蛋白的结合位点。

  而这正是gpcrs的结构典型标志。

  马玉恒此时直接傻了,站起来看着陆时羡,许久之后蹦出一句话。

  “你是真的离谱啊!”

  “居然还真是大发现!”

  听到这句话,陆时羡再也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动,再次冲到电镜下开始观察。

  只是一眼,整个人突然血气上涨,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有点吓人。

  也许说gpcrs没有人听说过,但若是说它的另一个名字,估计无人不晓。

  g蛋白偶联受体!

  第一个gpcr是在19世纪发现于眼睛视网膜上。

  它被发现的历史很长,但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方面的研究,似乎从来都是细胞生物学的重点和热点。

  这一点从与它有关的诺奖数量就能看出来。

  一个蛋白受体横跨生物和化学与物理三个领域。

  早在1936年生理学家洛伊就因为发现了乙酰胆碱在神经系统的作用而获得了生理学或医学奖。

  而乙酰胆碱受体正是一种gpcr,只是当时谁都不知道这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