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学术新星(第2页)

 

除此之外,他也因为为基因“瞄准镜”-“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从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的获奖理由是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

 

史密斯其实说的一针见血,实事求是的说,一个好的普适性研究工具大多数时候其实要比一个好的研究成果更为难得。

 

因为他自己就深有体会,于是自己发明了基因剔除技术。

 

过去获得这位大牛如此称赞的还是前不久“基因剪刀”的出世,他也曾发文称赞其是划时代的诺奖级别的成果。

 

当然,陆时羡他们的成果还够不上crispr-cas9的层次,只不过是因为同处一个研究领域,这也解释了一位诺奖得主为何会这么关注他们的成果,并且亲自下场。

 

不过,诺奖级别的成果也不是年年都有的。在大家都没什么产出的情况下,也只能“矮子里面拔将军”,评选出当年最有突破性的成果。而现在登上《sce》封面的耶鲁,毫无疑问会很有机会。

 

而在论文第一作者一众名字里面,作为顺位第一的陆时羡自然也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无他,这就代表着贡献度。

 

除了非常特殊的情况下,一般都是核心人物或者说关键人物才能署名在这个位置。

 

如果之前陆时羡还能自称籍籍无名,但他拥有三篇《cell》,甚至首篇也是封面论文,无论如何他的名字已经在生物圈或是整个科研圈流传。

 

再经过这次《sce》的封面论文,说起来他也是手握四篇顶刊论文的大手子了,唯一的遗憾可能是没有什么奖项,也没有亲身参与过什么上档次的学术会议。

 

一次两次或者说三次可以说是运气所致,但第四次总会让人印象深刻,好奇心起。

 

这一点,在不少人看见他在科学引文索引网站(sci)留下的信息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传播。

 

顶级期刊总是拥有这样的魅力,只是不到半天的功夫,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成果就从大洋彼岸扩散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