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古人们看华夏历史北郡的前鬼
第435章 负心多是读书人
【为什么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胡说,我辈读书人何时就成了负心汉,又怎么可能连那屠夫之流都比不上?”
“这完全就是污蔑,是某些泥腿子对我等的诽谤。”
看到这句话,各朝代不少读书人都瞬间炸了锅,这骂的也太脏了。
而且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孔孟之道,怎么可能是那负心之人呢?
【这段对联的来源是在明朝末期,说是当时有一位皇亲国戚的家奴养了一只恶犬,常常在街上横行伤人。】
【一日,那恶犬当街咬伤了一个秀才,眼看秀才快要被咬死时,恰巧被一位屠夫遇见。】
【而那屠夫义愤填膺之下,不顾自身安危将恶犬打死救下了秀才。但这一行为却触怒了家奴,他们仗势欺人,将屠狗者扭送到官府治罪。】
【不过幸好当时的地方官曹学佺为人刚正不阿,在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便下令严惩了家奴。】
【但是那皇亲国戚却是不肯善罢甘休,于是找人用钱财买通了那秀才让他修改口供,而秀才被钱财迷了眼又或者说不敢得罪权贵,于是就修改了口供。】
【但曹学佺听着这前后不一的口供确实十分生气由于是就大骂了秀才,并呵斥他为何修改口供,收到惊吓的秀才这才道出了原因。】
【于是在最后记录案情的文档中曹学佺便写下了这句流传数百年的:“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
“皇亲国戚,这咋又是咱家的事情?”
原本对这句话还挺赞同的朱元璋瞬间开心不起来了。
对这句话本身他是很赞同的,就像他有时也觉得这帮读书人不咋地一样,但事情放到自己身上那可就不行了。
而之前喊叫的一些儒生脸色则很是难看,瞬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最后还是反驳道:“这只是个例而已,又怎能说明所有读书人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