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余沉香

第三百三十六章 忠奸之争向来如此(第2页)

 哪怕是身处贼军治下的墙头草们,听闻这番“匿名宣传”,也会打消攀附贼兵的逆反想法吧。

 不过光靠匿名揭帖可不够,还得“创造”一些惨痛的案例,帮助这些墙头草站队。

 要知道白家可是本地数一数二的大户,手里攥紧的“黑料”数不胜数。

 以前在大明治下,他手中的把柄只是与人交换利益,就算闹大了也只是两败俱伤。

 眼下更加严酷的红巾贼到来,随便一则隐秘的黑料就能使人家破人亡。

 他也正好瞧瞧红巾贼的酷烈程度究竟到了什么级别,有大罪便灭满门,还是没收家产了事?

 若是红巾贼转变愚蠢思维,转而与士绅合作治国,他的大计反而难以实施,只能隐居在家中直到躺进棺材。

 但愿红巾贼依旧贼心不改,他光复大明的愿景才能实现。

 白嘉文唤来心腹管家,吩咐对方亲自去办几桩隐秘之事。

 这事务必谨慎小心,莫使贼兵查到白家头上。

 ……

 朱由检最近非常焦虑。

 原先大多数重臣都以为背嵬军只是收复辽东的功臣之一,侥幸之下裹挟了辽东大兵,应当要花费数个月时间整顿内部,半年之后才会有决战发生。

 可谁知,背嵬军不知用了什么法子迅速完成整合,甭管是辽东籍,还是非辽东籍明军,都被他们尽数吞并。

 而那些被裹挟的官兵,也不知道吃了什么迷魂药,竟死心塌地跟着背嵬军造反。

 叛贼总兵力根本没有多少,怎会有余力分成两路进攻,一边打辽西,一边打山东,甚至两路都迅猛强硬?

 关宁军迟迟没能收复的广宁,在一个月间被叛兵收复,山东更是半数府县被夺。

 诸多流贼未平,又起一股势如破竹的叛贼,大明纵使收复辽东后喘息了半年,也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朱由检接连派出三支劝降队伍,只要背嵬军退回辽东,便准许背嵬军“效李成梁镇守辽东故事”,却都被拒绝。劝降队伍被砍,只留一人回来报信。

 叛贼这是铁了心要一反到底,杀进京师清君侧,还是杀了朱家坐龙椅?

 朱由检心说若是再这般输下去,只怕连京师都不保!

 他派人走海路去联络朝鲜藩属,打算与对方南北合璧夹攻叛贼,谁料渤海湾的制海权也被叛贼掌控。

 别说传信的使臣,任何活跃在渤海的商船都会被扣押,凡是官府的人一律处决。

 于是他只能派人走陆路下南直,随后坐船前往朝鲜,只希望那位朝鲜国王还顾念“宗藩之礼”。

 话说回来,昔日建奴叛军辽东之际,也同样掌握了渤海湾的制海权,却从未踏上登州土地,也没有连夺山东三府。

 那陆文锦着实无能可恨,三府之地一枪未放便轻易舍弃。

 根据御史上报,这陆文锦为阻击叛贼,竟下令焚毁三府之地的粮仓,由此引发连锁大火,祸害了无数无辜百姓。

 可恨至极!

 朱由检心说,受灾的百姓不仅会骂你这个庸臣,还会痛骂朕识人不明,甚至在贼寇的编排下,变成朕下令放的火!

 他朱由检变成大明“赵构”,还要变成残害百姓的暴君了!

 饶是这厮救了衡王一家,没有犯下“失陷亲藩”的大罪,朱由检也不能轻饶。

 他本想与重臣商议一番,夷灭陆文锦三族。

 可谁知大多数山东官员尽皆上奏保陆,声称反贼来势汹汹,早与各路奸民、逆党勾结。陆文锦再有方略,也挡不住内外勾结啊。

 若无陆文锦实施“坚壁清野”良策,迫使贼兵逗留鲁东三府,只怕贼兵已然杀入直隶,甚至兵临京师城下。

 至于焚城害民的传言都是无稽之谈,焚烧粮仓的时候早就做好了万全之策,谁也不知道会蔓延到附近坊区。

 再说各府县本就做好了防火布置,是奸恶之徒趁火打劫,扩大了火势,这如何能怪陆文锦?

 况且陆文锦保存有生力量,为接下来反攻叛贼增添胜算,又在危机之中护送衡王一家,堪称一心为公,如何能降罪责罚。

 眼下,反贼残害士绅良民,疯狂搜刮钱粮给奸民放粮,已有大量奸民投靠逆贼。此时若斩了陆文锦失掉山东人心,岂不是给逆贼钻空子。

 不如准许陆文锦戴罪立功,还能稳住山东防线。

 陆文锦犯下如此大罪,竟还有众人替他说情?!这分明是官官相护,互相勾结,媚上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