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难以.置信(第3页)

 “我理解你的担忧。”于非接着说。 

 “但即便如此,这样的尝试也会有所收获。而且,你离毕业还差一篇论文不是吗?”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张东海不仅完成了实验,还撰写了一篇论文,探讨了几个可能影响压气机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开缝位置、缝隙形态及角度等。 

 最终,这篇论文成功发表在了《航空动力学报》上。 

 同时,于非也将这一成果提交给了国防科工委,认为其具有进一步探索的价值。 

 “如果实验验证了你们的想法,那将是压气机研发领域的一大

飞跃。”于非补充道。 

 “要知道,压气机内部的流动损失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个未知数,深入探究这一问题难度极大。”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张东海一边观察师弟的操作,一边记录下自己的灵感与思考。尽管意识到团队面临的技术挑战巨大,但他并未放弃努力。 

 制造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弦向沟槽,竟然显著提升了压气机在高进气攻角下的表现。 

 根据初步的数据分析,进气速度越快,攻角越大,这种改进的效果就越突出。 

 这让张东海眼前一亮,虽然内心深处对这一发现感到兴奋,但他还是决定先完成手头的毕业任务,再深入研究这个意外收获。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科研工作者,张东海清楚,争论无法带来实质性的进展。他接着说:“但是,你也不要太早得意。” 

 为了验证这一现象,他还让师弟重复了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这一规律的存在。 

 张东海解释道:“当低速流与高速流在这些沟槽处相遇时,理论上应该会有较大的混合损失,导致总压损失增加。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总压损失系数降低了,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