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又爱又恨(第2页)

 “我们上的是国际网还是国内网?” 

 这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他计划开发多物理场仿真软件,需要参考国外的研究资料,而这些信息在国内网上是找不到的。 

 方争听到问话,一脸疑惑地转过头来。 

 对他来说,用电脑不过是发邮件而已,并不怎么了解网络的区别。 

 许宁换了一种说法:“我们拨号上网的号码开头是163还是169?” 

 “是163,费用很高,老师说每小时要6块钱。建议你先写好邮件内容再联网发送。”方争回答道。 

 得到这个答案,许宁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他可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了。 

 尽管华夏早在80年代就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但直到90年代中期,由于技术和成本限制,电子邮件在国内并没有广泛传播。 

 即便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95-97年间,它的普及也相对滞后。 

 根据许宁的记忆,直到2000年前后,高校和研究机构才开始大量使用电子邮件。 

 浙大能为方争提供电子邮箱,在这方面确实领先于全国。 

 考虑到这一点,许宁觉得这里的前瞻性的确名不虚传。 

 最终,经过大约十分钟的努力,许宁通过这条56kbps的窄带成功发送了电子邮件。 

 如果放在以前,这么慢的速度肯定让人无法忍受。 

 但对于已经远离互联网一段时间的他来说,能够重新连上网络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1997年,网络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 

 许宁试了试网上几个老外的学术资料库,心想:即使研究所给的钱够用半年,也不能因此就舍不得上网查资料啊。 

 他试着访问了一些早期的国外数据库,结果大多数网页还是一片空白。 

 然而,当他输入“web of science”的网址时,奇迹发生了——页面竟然开始加载,尽管速度慢得让人着急,但最终还是显示了出来。 

 “没想到这数据库在1997年就已经有了!” 

 许宁看着简单的登录界面,心中涌起一股亲切感,仿佛找到了一丝熟悉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