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曾有鲛人在岸(第2页)

 然而如今在断壁残垣之间出现的这抹倩影,似乎才是真正的风姿绰约,美到震人心魄。

 就连陆驿这样冷心冷情的天生地养的神灵,都被晃了一下神。

 等回过神来的时候,陆驿似乎有些错愕,脱口而出道,

 “你是鲛人?!”

 那位甫一露面就如明珠般照亮了灰暗破旧的庙宇的国色天香的大美人,闻言也是一怔。

 然后她轻轻笑了。

 这一笑更是不得了。

 仿佛一朵盛唐的牡丹蓦然盛放,简直明媚到晃眼。

 “小郎君好眼力。”

 .

 鲛人,在东晋年间的《搜神记》就有所提及:“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远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已经有文字记载了民间传说,明确的提出鲛人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

 而到了南朝,又有《述异记》记载,说鲛人,又名泉客,能纺织鲛绡,入水不湿。

 “南海有龙绡宫,泉先织绡之处,绡有白之如霜者。”

 早期对于鲛人的描述,主要还只是记载这么一个奇异的品种,到后来,描述开始越来越详细。

 到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关于秦始皇对骊山阿房宫的描述里,已经出现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样的描述。

 鲛人的油,一旦燃烧将万年不熄。

 也就是说,到了西汉时期,对于鲛人的了解已经深入到了,如何使用鲛人炼油,以及鲛人的油的具体使用方法。

 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鲛人和普通的飞禽走兽并没有什么区别。

 都是天地生灵,都是可以被人类捕杀后用来使用的动物而已。

 鲛人会流泪成珠,会织布,鱼油能燃灯。

 到这一步为止,鲛人的地位和普通的能产珍珠的蚌类、能吐丝的蚕虫、同样能燃灯的其他油脂,并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到了宋朝初年,《太平广记》里再提起鲛人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海人鱼海人鱼,东海有之,……状如人,……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这样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