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芳华的褒与贬


第291章 芳华的褒与贬

 

“给我来一份文艺报,要今天的。”

 

十月十九日。

 

北京城王府井书店。

 

书店门口狭窄的人行道上,排满了络绎不绝的年轻人。

 

清一色的军大衣,红袄在清晨的冷风中瑟瑟发抖,但年轻人们丝毫不惧,脸上还带着期待激动的神色,与同行的友人聊着《芳华》的剧情。

 

显然他们都是来购买《军旅采风作家专号》这本新出的杂志。

 

本来大家都是冲着《芳华》而来。

 

但不少人在看了其他采风作家的作品后,发现虽然不如《芳华》,但质量也很不错,值得一看。

 

于是又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前来购买。

 

如今,这本真实记载着八月份那场盛大的军旅采风,记载着作家们在南疆前线的亲力亲为,记载着前线战士们的文学杂志。

 

终于火了。

 

在北京城火了,也在很多大城市火了。

 

一时间,发行量猛增。

 

……

 

店门口,队伍又往前进了好几米。

 

“来份文艺报!”

 

程开颜正了正被风吹歪的帽子,又将硬质的帽檐压低,马不停蹄的跟上队伍走进书店,冲店员同志喊了声。

 

“文艺报是吧两毛钱!”

 

店员同志熟练的抽出一份文艺报递出去。

 

文艺报是全国有名的报纸评论,这段时间恰逢一批军旅采风作家的作品刊登,文艺报上发表了几篇名家的专业评论,以至于不少人在看完作品后,也想看看文艺报上的评论,于是销量也跟着大涨。

 

“行。”

 

程开颜从上衣内兜里翻出一个钱夹子,抽出两毛钱递出去,拿起报纸往外走。

 

走到不远处的公交站台下,这才停下脚步,等待公交车。

 

“哗哗”

 

程开颜的肩膀靠在站台旁边的树上,他抖了抖因为刚从印刷厂出来,质地有些坚硬的报纸,视线落在报纸上阅读。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知名女性作家张洁老师,在文艺报上对《芳华》的评论与思考,她说:

 

“程开颜的《芳华》对青春的描绘,可能是我此生见过最烂漫,最热烈,最美的。

 

在小说中,我不止一次的看到他写:

 

‘排练室的绿漆白墙,斑驳的黑板与粉笔’

 

‘热烈的阳光落在地板和女孩们轻盈美好的身体上,在地板上留下一个个纤长的影子’

 

‘她们身着练功服,在热烈盛大的舞台上起舞。’

 

‘清晨雾气中人们列队晨跑,一边熙熙攘攘的聊天的远景’

 

这些将个体的青春融入时代的集体符号,是他对青春的美好回忆与缅怀。

 

就像一幅印象派的大师油画一般,将一群文工团的少年少女定格在朦胧美好的光影之中。

 

又像以泪水为墨,生命为笔,谱写的一首青春的诗歌。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部军旅文学作品,倒不如说是一部程开颜的缅怀与反思……”

 

“张洁,这位老师好像是写《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的那位吧”

 

程开颜将张洁老师的评论默默收入眼中,思索道。

 

他对芳华刊登后的评论还是比较在意的,毕竟芳华涉及到部队某些暗面。

 

好在张洁老师这第一篇评论的调子,起得比较正面,只谈了青春。

 

“滴滴滴”

 

就在他思索之际,公交车来了。

 

程开颜将心中隐忧抛之脑后,握紧报纸登上公交。

 

朝着北师大而去。

 

与此同时。

 

《长江日报》上,知名女性作家湛容老师这样对《芳华》表达自己看法,甚至与张洁老师隔空对话。

 

她说:“程开颜同志笔下的青春,其实并不像张洁老师写的那样唯美梦幻,对文章的雕琢,也不会那般简单。

 

《芳华》这部作品建立在七十年代这个尚未改革开放的年代,文工团作为部队单位,更是军事化的高压管理。

 

这样一群年轻的少男少女,在一个压抑控制的环境,毫无察觉的被异化。

 

对沈小萍体味的歧视,干部子弟结成小团体暗里排挤作为战斗英雄的程路,干部子弟刘韬出于嫉妒放置刀片,文工团众人在审查中无声的沉默,林穗穗深夜在厕所将曾经满含爱意的信件,毫不留情的撕毁,冲进下水道中……

 

正是建立在这些阴暗的、压抑的,扭曲的基础上。

 

少年少女们在文工团生活中,情不自禁流露而出的青春影子,才是更令人回味难忘。

 

就像芳华中,国庆演出前夕,林穗穗在小树林接过程路递来的西红柿,咬下时汁水四溢,脸上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我觉得这是最接近青春本质的片段,通过简单的动作和自然的光影,还原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中微小幸福的珍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