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8章(第2页)

 直到汪浩将红色纪念广场的任务交给肖科去负责,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得到了缓解。 

 肖科很精明,他知道只要汪浩压着他不放,他就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让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市委颜书记有意将他调往市里去负责文明卫生城市评比工作,他最终未能如愿,原因就在汪浩身上。 

 汪浩不让他离开山南县,市委颜书记也没办法。 

 不是颜书记调不动他,而是颜书记不愿意得罪汪浩。 

 他很快便调整了思路。他知道只要成了汪浩深信的人,他才会有机会。 

 因此,在红色纪念广场的项目上,肖科确实做到了不遗余力。 

 肖科的表现,逐渐得到了汪浩的认可。慢慢转变成了信任。 

 县公安局请示要求赴京抓捕余备时,肖科恰好就在汪浩的办公室里汇报工作。 

 他提醒汪浩,这个请示不能批。 

 汪浩起初还没明白他的意思。肖科便解释给他听。余备骗贷案,已经成了既定的事实。就算把人抓捕归案了,也是一根鸡肋。 

 他分析,余备骗走的贷款,不会因为他被抓而吐出来了。 

 余备吐不出钱来,反而会成为累赘。更无法向社会交代。 

 余备只要不归案,县里就还有托辞。群众即便有想法,也因为嫌疑人未归案而不能将怨气撒在任何人身上。 

 时间一长,骗贷案的影响便慢慢变淡了。最终成为一桩悬案,悬而不决。 

 这样的结果,对上对下都有一个好交代。 

 肖科暗示汪浩,紧抓余备案,对他汪浩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为,不能把余备骗走的钱追回来,群众没有拿到他们的钱,汪浩做得再多再好,也不会得到群众的谅解。 

 不如拖下去。他相信汪浩很快就要被提拔,与其被缠脱不开身,不如在他离开后,交给下一任的领导去处理。 

 汪浩还真被肖科说动了心。 

 肖科之所以敢这么说,是他已经感受到了,汪浩与陆天明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缝。 

 换作别人,肯定感受不出来。但肖科是谁?他察言观色的的本事,一般人还真比不上他。 

 “某些人,想捞政绩。”肖科进一步引导汪浩说道:“听说,某些人就是希望借着这些事,收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