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魔音绕耳

这时,李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袍服,率先起身,恭敬地说道:“陛下,举贤不避亲,臣举荐吾长子李由。他如今在三川郡任郡丞,也曾在多地任职,颇有政绩,且对民生之事极为上心,臣以为他定能胜任闽中郡郡守一职。”

嬴政微微皱眉,沉思片刻,说道:“李由……朕记得,他曾在汉中郡任职,治理水利倒是一把好手。只是闽中郡初定,百废待兴,不仅要发展民生,更要稳定局势,他可有此等能力?”

李斯心中一凛,赶忙说道:“陛下圣虑深远。李由虽在水利方面专长突出,但他为人机敏,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闽中郡目前虽局势复杂,但李由定能在稳定局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生。”

就在此时,武将出身的通武侯王贲站了出来,抱拳道:“陛下,臣以为派一武将更为合适。闽中郡地处偏远,周边多有未开化之地,需有一位能镇得住场面的郡守。白宁将军作战勇猛,心思缜密,就很合适,定能保闽中郡一方平安。”

嬴政的目光落在王贲身上,缓缓说道:“白宁确是一员猛将,只是郡守之位,不能仅靠武力。治理地方,还需懂得民生、律法,他在这些方面,可有建树?”

王贲微微低头,有些语焉不详:“这,倒也有些建树……再派些文官辅佐也不是不可以。”

朝堂上,支持李斯和王贲的大臣们开始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有人说李由善于治理,能让闽中郡尽快恢复生机;有人则说白宁能保一方平安,稳定才是发展的基础。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冯去疾站了起来,他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臣举荐一位新人。此人自幼饱读诗书,对法家、儒家学说皆有涉猎,且曾深入军营,了解军队行事。他年轻有为,既有冲劲,又有学识,定能在闽中郡开创一番新局面。”

嬴政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说道:“哦?是谁?朕怎么从未曾听闻过此人。你且详细说说,这是是谁,有何过人之处?”

冯去疾不慌不忙地说道:“臣举荐之人,正是陛下之子——公子高。”

话落,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涉及到公子,大臣们不好多言,只静静的等待着嬴政的决断。

嬴政陷入沉思。

他想到赵佗的叛国自立,想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想到“推恩令”。

小小一个闽中郡郡守的人选,直接让嬴政的思维发散,想到了孙子的孙子的孙子身上。

唔……

嬴政想得出神,伸手托起下巴,眼角下垂的时候,突然间瞥到了吃的香甜的苏瑾月。

唉~这还有个不省心的贪吃鬼~

“吾儿,你有什么建议?”

谁?

苏瑾月伸出手指指向自己,“我?”

嬴政抽了抽嘴角,“没错,是你,月华帝君!”

完蛋,叫全名了!

苏瑾月立马支棱了起来,身板坐得挺直,“回禀父皇,儿臣以为三兄挺好的,让他去挺好。”

“如此……”嬴政听后,略作思忖,停顿片刻后,方才慢慢舒展开眉头,缓缓开口。

“众臣听令,任命公子高为闽中郡郡守,李由为监察史,屠睢留任为郡尉,三人共同镇守南地。望诸公配合此三人,尽快将闽中郡治理得繁荣昌盛,开垦荒地,立生祠,设义学,教化民众,改善当地民风。”

“臣等遵命!”众大臣纷纷领命,再次开始讨论起另一轮的治理之策。

苏瑾月见没自己的事儿了,立马俯下身子装死。

“嗝~”

吃的有点饱,再加上刚刚好大爹的突然点名,苏瑾月成功将自己弄打嗝了。

“嗝~”

喝口水压压……

“嗝~”

没压住,“嗝~”

上首的嬴政无语的往没有苏瑾月的另一侧转了转。

“嗝~”

魔音绕耳。

嬴政无奈,只得挥挥手让苏瑾月提前离开。

“帝君身体不适,先回殿歇息去吧。”

苏瑾月举起宽大的袖子捂着脸,“谢父……嗝~皇……”

太丢人了!

“走,嗝~快走!”

她急声催着仕女丹,快点把她推出去。

“快快快!嗝~”

终于逃出朝议殿,苏瑾月拍着胸膛,深深的呼出一口气。

“诶?不打嗝了?”

仕女丹捂着嘴轻笑一声,“是呢,主子,不打嗝了。”

苏瑾月高兴的冲着后面扬了扬手,豪迈的喊道:“走,国师府玩耍!”

“遵命!”丹手上用力,继续推动苏瑾月的轮椅,一个转弯,转到出宫的宫道上。

一旁的檀快走几步赶上两人,将手里的暖壶递到苏瑾月的怀里,小心的提醒着:“待会儿还是要吃些消食儿的汤药,主子,等等我……”

冬日的午后,阳光轻柔地洒在宫道上,给笑闹的众人蒙上了一层暖烘烘的金纱,宫人们提着食盒往来穿梭。

国师府里,小莫负穿着一身毛边冬衣,小小的手里拿着一支毛笔有模有样的写着字。

她可是师傅的首徒,一定要好好认字,方能不堕了师傅的圣名。

在咸阳城外,曾经被雪灾肆虐的大地如今也逐渐恢复生机。

雪灾下的灾民已经拿到了朝廷的救援物资。

取暖的木柴炭火,充饥的粮食,暖和的绒被……

树木堆成的临时草棚子里,挤挤挨挨的住着二十几个灾民。

他们或坐或躺着,两三个人挤在一床厚绒被里,草棚的中间是一个造型简单的土炉,里面烧着几块黑乎乎的黑炭,炭块不大,却持久耐烧,燃烧的火焰,让整个草棚子都暖洋洋的。

草棚的东南角,一对老翁带着自家孙儿挤在一张绒被里,绒被不大,勉强够三人摊平,里面也不全是绒毛,多是芦絮、鸡毛、鸭毛、羊毛,甚至是狗毛、老鼠毛掺杂在一起缝制而成。

虽然比不得正经绒服,在这个时候,却已经是难得的好东西。

老两口一左一右护着被子里的孙儿,时不时掖一掖自己那边的被角。

满头皆白的老妇,拢了拢头上的毡帽,小声的嘀咕着:“老头子,等开春咱们也送强子去义学读书吧。”

在她对面的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长着几处斑点,眨巴了几下眼睛,声音有些愁苦,“都想去义学,哪里是这么容易进的……”

老妇有些急了,“怎么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