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多打三斗(第2页)

 而且只有牛家庄粮食多产,还是远远不够。

 她想要更多的黄土地都丰产,她想要更多的人不饿肚子。

 可是她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丫头,她没有一呼百应的能力,也没有随便说句话就能让人信服的本事。

 听县里人说,霍县令是个关心庄稼和百姓的好官。如果她把堆肥的做法和价值告诉霍志远,不知道能不能被霍县令采纳?

 玉米谷子收完,就轮到黄豆了。黄豆成熟的晚,地里都已经落过几回霜。

 俗话说:“麦忙不算忙,就怕豆叶黄。”

 地里黄豆秆上的叶子都已经干枯脱落,再不收割,豆荚里的豆子就会噼里啪啦地掉出来,落在地里。那这一季的庄稼就白种了。

 不过豆子排在谷子玉米这些农作物之后收割,也是有好处的。

 因为大西北干燥,豆子拉回去一时没有场地脱碾,堆放在一起,也不怕发霉坏掉。秋天的庄稼种类多,要一样一样拾掇好才能入仓。在纯人力收割的时候,壮劳力格外宝贵,总有些人家人手不够。

 所以不少人家的豆子收回去后,都是堆在场里,等谷子糜子脱碾、晒干、分户和归仓后,再铺开晾晒、碾脱。

 和掰玉米相比,收豆子可以说是整个秋收最艰苦的活了。

 因为豆荚很是扎手,而且豆子要早上很早就开始收割,这时候豆秆子上还挂着霜,冻的手冰凉冰凉的。

 当然割豆子也很考验腰力,豆子的个头矮,需要人不停地弯腰、起立。对于肚瘪细腰的纪永灵来说,常年练棍带来的好处就是身子火气大、腰力好,不怕凉气入骨,不怕低头弯腰。

 但是对于杨氏就不行了。早上的寒气让她在豆子地里弯腰割了一阵,就觉得后背僵直,站不起来,只能勉强靠着镰刀把支撑着直起腰。

 纪永灵见状,连忙搀扶着杨氏,让她坐在一旁休息,不要再继续割豆子。自己则咬着牙,抓着豆秆子,“咔咔”一顿用力挥镰砍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