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代黄土高原种田养家日常半坡散人
第554章 漏粉条(第2页)
之后把上头的水分倒掉,就得到厚实的浆状物,再次晒干,碾成粉末,这就形成了粉条的前身——红芋淀粉。
一切都准备就绪,正式做粉条时,纪老六一家子以及纪满囤带着纪永桦、纪永柏兄弟俩都过来帮忙。
如今天寒地冻,沟里的水都冻得有三尺厚,所以纸坊也早早停了工。
杨氏和陈氏将打好的粉芡倒进大面盆里,纪满川三兄弟加上拴柱四人共同上手,一手抓住面盆,一手握紧拳头捣向用面糊调和的面团,反复揉面,越久越筋道。
这道工序很重要,也很费力气,操作不当就会影响粉条韧性和口感。面团不能太硬,也不能软,硬了条子漏不下来,软了漏出的条子容易折断,弄不好就会成为一锅浆糊。
等到几人觉得淀粉团子差不多,可漏丝了,就由纪老爷子和纪老六两个老把式开始在土灶台上的开水锅里漏粉。
纪老爷子左手端着漏瓢,右手背不停地打击瓢里的粉团,不快不慢地让丝条沉入沸腾的开水锅底再浮出水面。纪老六则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动作要轻快,要和纪老爷子配合得非常好。
杨氏将开水锅里煮好的粉条甩进备好的冷水盆中冰一下,再由陈氏把冷水盆中的粉条放到另一个冷水缸里,在冷水缸里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
最后,纪满川几个汉子将粉条挂到院里用木头打好的横架子上冷冻,基本上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今滴水成冰,做出来的粉条挂上去很快就被冻住,这样在回锅浸泡时就不至于粘成一团,所以以往有钱人家做粉条,也都选在这个时节。
粉条好存储,不易变质,年前做好的粉条,过完年第二年都可以吃。
尽管纪老爷子和纪老六两个人时常换手,轮流漏粉,但几天粉条做下来,纪老爷子的手腕都要提不起来。
纪满川见状便说:“爹,以后就让我们兄弟们来漏粉条子吧,你这年纪大咧,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