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文成公主

第17章 (1)农民企业家孙雨露起步之路

人类文明与文化从来离不开大江大河。

 从祁连山奔流而下的双桥河更是孕育了河西古道白虎城的文明和文化。

 现在白虎村无不诉说着双桥河流淌过的河西这片土地久远而浑厚的历史。

 隘口、烽燧、古道,历史的足迹彰显着白虎城的神秘和古韵。

 雪山、白虎泉、蓝天、白云,白虎城又有着大自然恩赐的壮丽景致。

 在前往白虎泉的路上,也可能四处泥泞,有些未知的夙愿,缺憾的事总会出现。

 但客户也不必为一颗青笋烂芯而否定白虎村绿色优质的蔬菜。

 孙雨露也做过一些错事,曾经也雅贿过白玉玺,但他出于公心。

 社会发展是向善的,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白虎村始终大踏步前进,正义成为社会的基本品格,成为人们历历在目的一道靓丽风景。

 白虎村的村民不能否定孙雨露是一个有良知的农民企业家。

 在白虎乡,人人为骗国家的低息贷款,然后又贷给私人,赚取高额的利息差。

 唯有他在自己还不保的情况下,还答应给村民蔬菜的最低保护收购价。

 在白虎县这样的农民企业家有几个呢?

 在弱肉强食的白虎乡,不可能有谁圣母心泛滥,“小儿携金夜行”却没人动歪心思。

 如果他没有足够的能力作后盾,孙雨露就是一头待宰的小香猪而已。

 在白虎乡发生小金融危机下,人人都在高额利息的诱惑下,白虎县上演了一幕骨肉相残的悲剧。

 应验的哲人那句:“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时的彻骨悲伤。”

 白虎乡白虎村退伍军人孙雨露就这样拉开了舞台表演的帷幕。

 人生没有彩排,只有现场直播。

 白虎村,恬静的乡村,四千泉源孜孜不倦的流水,滋养了这里的民风淳朴。

 白虎村的民间俗曲,纯属就是民众自编自演,历史传说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

 至于真假白虎村的村民是不会计较的,这不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被白虎村民曲解了。

 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你本身做亭长耽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孙雨露在白虎村已是个大人物了,于是白虎村流传着这样的小调。

 你身姓名孙,你妻子苏叶儿,把你两家的根子从头数,你本身就是一名退伍军人。

 你老丈人虽说入缅甸参加抗日远征军,那也是身无分文的一个老朽,曾在白虎泉犁地耕田。

 你养的猪把张二的菜糟蹋,被人家戳两个血窟窿,你自知理亏也不曾言语,曾与我们一起种菜,育苗。

 青笋烂芯,苏叶儿也曾爬在田里哭。

 春欠了老王的籽种钱,夏欠了吕二青笋款,秋欠了张三的化肥款。

 信用社贷款一箩筐,住着快要倒塌土胚房····

 如今你怎么成了孙总。

 孙雨露成为白虎村菜农人人羡慕的偶像,事实上他没有上吊自杀,在这次危机中脱颖而出。

 白虎村的人都跑到白虎乡信用社,去贷款,唯独他没有去。

 这几天还比较卖力,他收蔬菜的工作也停了,初春农家无闲人,他在农家地里是一个好农把式。

 再加上男人平整菜地力气大,他远远地把苏叶儿撂下一大截。

 苏叶儿发牢骚了:“叫你到外面去,你龟缩在家里。不叫你出去,你像个野狗到处跑。”

 “看,叫你平整土地,土疙瘩还没砸碎,菜地能保水分吗?”

 “菜苗子出了土,枯死了。”

 孙雨露不恼,也不辩解,回过头,把碎土块用榔头又重新砸碎。

 “地,我整,你到信用社去一趟。籽种、肥料钱都无着落。”

 苏叶儿几乎是哀求。

 “女人就是头发长,见识短,信用社这么多的人,去了,办手续那么繁琐,我能拿上钱吗?”

 去吧,去了看看他们怎么拿钱,我们心里也有个底。

 要去,你去。

 他不耐烦的回答。

 去就去。

 苏叶儿怀着惴惴不安的一颗心,到了白虎乡信用社。

 她是一个人,信用社贷款程序进行了简化,只要夫妻两个,有身份证,在贷款数额上亲笔签名,然后在贷款人签上名字就可以拿到款了。

 苏叶儿贷款不符合手续,她只能排斥在队伍之外,远远的观望,心里暗暗的骂孙雨露。

 “我的这个男人,死猪扶不上树,烂泥扶不上墙,哎,一辈子嫁这样的男人,就是受苦还账的命,我的命好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