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桥文成公主

第22章 (3)商界宴请宾客礼仪(第3页)

 吃成为一种形式,一种情感的纽带,一份寄托,一种宣泄。

 西河县干旱少雨,在贫瘠土地上,没有那么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在野地里只有野沙葱,每年九月,阴雨连绵,沙葱便会迅速生长。

 沙葱容易腐烂,必须腌制。

 曾经大多数西河县的农村没有蔬菜,所以沙葱成为村民一生的蔬菜。

 在戈壁沙滩上,一簇簇沙葱新鲜碧绿,开着紫色小花。

 在淡而无味的白水面条里,有鲜嫩的沙葱就餐,自然食欲大增。

 这种记忆烙在西河人血液里。

 所谓的沙米凉粉就是一种叫“沙蓬”的植物的籽实。

 在西河县的大漠中,每年十月国庆节。

 祁连雪放假三天,沙米成熟,是采集的最好时节。

 祁连雪和他的母亲,拿着布袋子。

 用柳木棍去“打沙米”。

 将布袋子铺在沙滩上,把沙蓬棵子摁在布袋上,用棍子敲打,沙米便落在布袋上。

 采回晒干、碾去皮。

 做凉粉时先用清水泡米粉一两个时辰,让沙米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拢一把白净光洁的麦杆,铺在案上,将泡软的沙米倒在麦杆上,揉搓成细浆。

 然后用细箩滤过,将粉浆入锅烧开,煮一会儿倒入盆中晾凉。

 这是祁连雪童年最爱吃得沙米凉粉。

 在沙米凉粉放点葱花,加点醋,就是最美味的食品。

 贫瘠的西河县所养的家畜,不外乎猪、羊、鸡。

 过年杀猪那是奢侈,猪卖了,补贴家用。

 偶尔杀个羊,也是殷实人家。

 西河人大煮羊肉堪称一绝。熟嫩,好嚼,油而不腻。

 家中逢有喜事和贵客登门,主人必以大大煮羊肉款待,透示着对客人的敬重。

 这些都吃不起,贫穷的西河县大多数人家里就是煮个鸡,俗称‘水煮鸡。’

 虽说有这样的美味,童年的祁连雪没有品尝过。

 野地里长得老母鸡,杀上一只,清洗干净。

 然后投入冷水锅里用大火煮沸,煮熟后,水煮鸡味道纯正、越嚼越香。

 张亦然端上来二只水煮鸡,一盘大煮羊肉。

 热菜就一道:土豆丸子。

 凉菜两道:凉拌沙葱 ,沙米酿粉。

 最后一道压轴菜,双桥河特有的黑鱼,小的鱼叫泥鳅,或者狗鱼。

 只有二斤以上才叫黑鱼。

 双桥河已干涸,黑鱼已绝迹,只在双桥河的上游,偶尔水库捕鱼,才能捕个十几条,所以就显得特别珍贵。

 市面上真正的黑鱼五百元一斤,黑古隆冬,肉质香嫩。

 主要稀少,珍贵。

 六个菜,预示着六六大顺,

 祁连雪看到张亦然,端上一两条黑鱼。

 鱼头就摆在他坐的位置,他是一名尊贵的客人。

 他啪的一抖筷子,就骂张亦然。

 我就知道你们这些奸商把官场带坏了。

 几个老乡聚聚,用的着这么费尽心思吗?

 让市长尝尝鲜,下次我再也不敢了。

 张亦然妩媚的笑着,柔弱如水,似夏天的奶油蛋糕,一含就化了。

 其他客人看到有些冷场,附和着说:“张总,也是好意。”

 以后就不要这样了。

 几名老乡相聚,粗茶淡饭就行,主要是叙旧。

 张亦然顺坡下驴,她娇滴滴的说:“祁市长,我下次一定改。”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有理不打上门客”。

 祁连雪也是一个有涵养的人。

 亦然

 你下次不要这样了。

 挂失了吗?

 其他客人不知其所以然,但是张亦然还是听出祁连雪话里有话。

 这是一段故事,祁连雪把张亦然送的四十万元。

 祁连雪拒收,把银行卡烧了的故事。

 张亦然点点头说:“嗯……挂失了。”

 虽然祁连雪大发脾气,但张亦然心理美滋滋的。

 客人也认可祁连雪发脾气,毕竟她太破费了。

 客人和她只是一面之缘,但她做足了功夫。

 就拿沙米凉粉,制作工序也是雕刻玉琢。

 先量好粉面,加冷水拌成稠面糊,锅开后把调好的糊均匀下锅。

 然后又不停搅动,以免沾锅,煮透,倒大盆中晾凉。

 凉粉白中透青,冰清玉洁,不软不硬。

 吃时撤一捏儿青盐,淋一匙红辣油,满口都是沙米粉特有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