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给孩子一捧水,而不是一条大河。(第2页)
你是·····
祁连雪停顿了片刻。
这就是民政局长刘世杰。
刘局长你的什么《阳光捡漏计划》,你的什么化泥土为陶瓷,化矿石为金属,化水为电力……
被秘书科小刘夹在汇报材料里面。
政府办办公室把关不严,给金城市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刘局长不要与众不同,你还年轻,知道利害冲突,还好祁市长是西河县人,要不你就麻烦大了?
刘世杰知道县长何惠民说的意思,所谓轻者就是仕途终结,再也没有升职的可能。
在政府里,能知道《贝弗里奇报告》的人没有几个。
祁连雪意味深长的说:“你的那个《阳光捡漏》计划,还有点新意,补救还来得及,作为一个民政局长,就应该有担当。”
祁市长,贫困县的民政局长难当啊。
给村民建个大棚,不知道种什么蔬菜好,还要问政府要蔬菜种子。
蔬菜生病不知道怎样防治,丰收了不知如何销售。
这都是其次,扶贫救济款难发,村民之间互相排比。
评贫苦户,就是谁家多一辆电动自行车也成为争议的话题。
谁家多拿了一袋方便面,谁家少了一袋方便面,都是村民吵架的理由。
上访不断,所以谁家的孩子减免学费,谁家的孩子到县城上学,这就是一件大事,这个工作不好做,所以我才写了这份报告。
西河县贫困落后有综合因素,每个村民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一个重病号,一次天灾人祸,就可能一夜致贫。
市长祁连雪安慰刘世杰:“怕什么?扶贫是慢工出细活,脱贫是病去如抽丝,要慢慢来。”
民政局长刘世杰听市长祁连雪说话语气缓和,于是他胆子就大了。
市长脱贫从孩子着手,孩子可塑性强只要我们把心思放正,老老实实,像耕种苗圃那样,耐心浇水、细心施肥。
将来孩子融入社会,就有机会,教育一定改变一个人。
我看一部电影里是这么说:“拯救一个人,可以拯救全世界”。
“还不如说,教育一个孩子,就等于教育了整个社会。”
简直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长何惠民指责刘世杰,那个时候,你我都退休了,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你怎么知道,脱贫从孩子开始呢?祁连雪反问刘世杰。
祁市长,我到了北京,我一个朋友在西河县双桥镇上班。
有一户人家姓郑,郑家一贫如洗,两个孩子无法上学,他借给了郑家四千元钱,度过难关。
现在儿子是京城戈壁胡杨林酒楼的厨师长,女儿是国家政法大学的研究生,借给我朋友的四千元钱,他们家早就还给了我朋友。
前不久我到了京城,恰好到戈壁胡杨林酒楼,京城的炸酱面,我们西北人吃不习惯。
凑巧碰到了戈壁胡杨林酒楼厨师长,这孩子姓郑,叫郑雪艺。
我一提起我朋友,那个郑雪艺给我买单,还给我朋友送了一只烤鸭,信封里装了四千元钱,未必转送给我朋友,还说我朋友有困难一定要找他。
刘世杰把京城的巧遇,讲给了市长祁连雪,只不过把他的弟弟换成了朋友。
哎。
还有这样的事情?
祁连雪若有所思。
然后他又说:“何县长,刘局长的朋友在你们西河县,资助贫苦家庭的事情,要大力宣扬,哪一个人能把钱,借给无法偿还的家庭?就是借钱也是一种善意,对于这样的人,政府要在贷款,项目方面给予支持。
是。祁市长。
在西河县我们一定多努力发现这样的人才。
县长何惠明唯唯诺诺的点头。
旁边的民政局局长刘世杰脸上挂不住了,于是他就说:“祁市长。我哪个朋友是个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人,做事不喜欢张扬,我朋友不让人说,所以祁市长这件事情就不要提了。”
你呀你,你是民政局的局长,要多结交这样的人。
“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
“你朋友一定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那一天你介绍给我,让我见识一下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