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另一个关押燕丹的地方

“的确是这样,我的孩子虽然没有老师,但自从我给他买了字典后,他自己就能学习识字了,现在已经认识几百个字了。”

 “那又怎么样?我家的女儿不仅会识字,还会写字呢!”

 “感谢七公子,给我们家 ** 了一个读书人。多谢七公子!”

 “感谢七公子!”

 许多百姓得知这些创新全是赵辰的杰作后,自发地朝咸阳宫方向叩拜,纷纷感谢赵辰给予他们的孩子学习认字的机会。

 这也无可厚非。

 不仅仅是秦国,在几乎整个封建社会里,读书都是被视为一种高级的活动。

 俗话说得好:世间万物,唯有读书最尊贵。

 在古代,农民家里根本不可能承担起培养一个读书人的开销。

 师徒关系、书籍费用、笔墨纸砚、外出求学、交友费用、夜间灯火、赴京赶考路费等等……

 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远超出了普通农民家庭的承受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这意味着你家中失去了一名成年男劳力。

 这对一般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但一旦成为读书人,拥有学识与名声,一切都将不同。

 官府会给予更多关照,甚至减免部分税收和徭役。

 这就是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你是天才,那就更是可以四处享受款待,人们不但不会厌恶,反而会非常欢迎。

 正因如此,赵辰的造纸术、《大秦字典》、拼音等创举,大大降低了百姓学习认字的难度。他们只需要一本字典,学会拼音,就可以自学认字。

 节省了多少开支。

 他们怎能不感激赵辰呢?

 更别说那些读书人了,他们都对赵辰无比感激,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多学识的机会。

 正是由于这一切,从那一刻起,秦国的百姓们已经将赵辰视为圣人一般的人物。

 至于之前的流言蜚语,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在儒家驻地。

 “谁能想到,改变秦国的那些事物竟都是七公子所创造的。”

 “但七公子为何会把荀子大师气走呢?如果不出这一步,编写字典的工作应该会由我们儒家完成才对。”

 “是啊,这件事怎么也应该轮到我们,怎么能被纵横家得逞?”

 “七公子绝对是故意的,他怕我们儒家抢了功绩!”

 “太可恶了!”

 “不行,我现在就给荀子大师写信,请他来咸阳见七公子。同时,我们儒家的学说也可以大量印刷出版。”

 “不错,荀子大师毕竟是七公子的老师,他不会拒绝的。”

 “好主意,我们现在就出发!”

 另一个关押燕丹的地方

 “啪!”

 一只茶杯被摔在地上,碎片四处飞溅。

 “可恶!可恶!嬴政,赵辰,你们简直太不像话了!” 燕丹看着手中的报纸,愤怒得咬牙切齿。

 不用提那些污蔑他和他的叔叔的文章。单是那份报纸上描述的各种改变大秦国的新发明,据说是赵辰发明的,这让他完全不能接受。

 “那小子才三岁!我在三岁时连撒尿玩泥巴都没时间干呢!” 这种明显的不可能性让燕丹的怒火更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