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大海出招先生倒霉

 自从村头交手失败后,两个原来对大海很不服气的同学,比之前老实了一些,但心里仍然不服气。可又过了几天,他们在县学的同学来跟他们相聚,说起了上私塾和宋大海,那同学给他们讲述了大海在县学时的事迹,他们才算是彻底臣服了。他们的结论是:大海的爹是宋江,看来宋江的儿子也不简单!

 这天,课间休息的时候,这两个同学又特意把大海约到了祠堂旁边的老榆树跟前,说:“大海班长,请你站稳了,我俩正式向你行大礼,请求你同意我们跟你结为好兄弟。从今以后,我俩甘愿永远跟随你,做你的护卫,做你的大兵。请你接受俺们的大礼!”

 说罢,二人竟卟嗵卟嗵跪下,给大海磕了三个响头。

 私塾开学不到半个月,太公亲自来看了三次,不但站在门口观看先生讲解、学生听课,还特意让管家给他安了桌子凳子,跟学生一样坐在后面听课。他认为自己既是东家,又是督学,他不但投资设立私塾,还要监督指导教学。

 当初,在那五个先生候选人当中,太公之所以选了这个姓郑的,是看中了他的三个特质。第一个就是他的名字。太公一听他姓郑名义,字光明,就觉得这个人一定很正派,做事很公正,又重道义,心里也有坚定的主张,心底定是一片光明,所以单单这个名字,就已经给了太公很深很重的好感,第二,太公就跟他探讨了孩子的培养教育、家庭治理、国家社会管理等等问题。太公觉得这个人跟他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两人交谈甚欢。第三呢,就是这个人曾经在县学教过书,后来因为看不惯学长和督学收受学生礼物的行为,辞掉了县学的职位回到乡里来的。从这一点来说,太公觉得此人教学的水平和学识水平,肯定比另外四个要强得多。有了这三条,至于长相,还有说话的声音,太公似乎没有察觉到,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因此他在跟五位先生分别交谈之后,果断定下了这位郑义先生。

 开学半个月,太公不但每隔三五天就来教室里看一下,听一下,还要跟这位郑先生交谈一次,沟通一下,了解学生的表现,也听听他的想法。一来二去的,太公竟跟郑先生成了无话不谈很是默契的好朋友,加之两人年龄悬殊不大,对什么人生,国家大事,官场风气等等,有着许多相同的见解和看法,这令两人彼此都觉得心灵有些靠近。特别是一开始郑先生对于宋大海的表现很是满意,他对太公说,“您的这个孙子啊,将来可不得了,他不但聪明,而且最有头脑,反应特别快,还能做学生领袖。”

 郑先生把一开始大海如何几句话镇住了那几个同学的事,大海学习扎实认真,学的又好又快这些事讲给太公听。太公听着这些,心里那个舒畅,就像有一泓清泉在心里汩汩流淌一般,清爽舒适痛快。他办这个私塾为的什么呀?不就是为了让孙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将来能真正有学识、有本事、有能耐吗?由此看来他的这个决定这个安排是无比正确的。有此考虑,太公每次跟先生交谈,都要说,“这孩子啊,进步可不小哇,只是不定性,好不了几天;说不定啊,又会出点什么事。遇有这种事的时候,你对他可千万不要客气,要求得越来越严,咱都明白,严是爱,宽是害,不能由着他性子来,你管的越严,卡的越死,他才越能学点东西,做点正事,将来也才能真正有出息呀。”

 其实这何尝不是郑先生的主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