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一堂课就开始教唆起哄(第3页)

 不知道结果怎样,四年后,或者更短,或者更长的时间,等着你们实践吧。”

 杨灵越此时明白了为啥再牛逼的导演,把自已的电影拿到电影学院放,心里也会发怵。

 所以每每看到流传的视频里,有电影学院的学生们拿着话筒怼那些成名已久的导演,有些人会觉得这年轻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不尊重前辈。

 殊不知,大哥,这尼玛第一堂课就开始教唆鼓舞起哄了。

 而且还能算的上是一帮专业观众,就问你压力大不大。

 接下来的几天里,杨灵越感受到王子昭之前所说他们的学习压力远超高中的意思了。

 早八晚十,时间仿佛都不够用。

 与同学的讨论、与老师的讨论、研讨活动这些对自已帮助很大的事情也占据了一部分课余时间。

 当然你可以只上课程表上的课程,没人管你,只要你考试及格就不会被劝退。

 在一起上杨琳的《中国影史》课程中,杨琳曾说过关于阅片量的一个话题。

 “根据咱们学校最近几年的统计,咱们导演系的本科生在校四年期间,稍微用功一点儿的人大概可以看到一千部的电影作品。

 虽然咱们学校挑选的大多是比较有价值的,但是咱们国家在进口电影渠道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政策,导致了进口影片的片源不足。

 所以大家不要想着只在课上看,课上能看几部?

 要在业余时间看你想看的片子。”

 杨灵越当时大概想了一下,四年一千部,一年二百五十部,其实相当于天天看了,而这个看也不是说你就点开播放器看完就完事儿的。

 苏木说过,要用专业观众的视角看电影。

 这也就意味着你要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记笔记,甚至和同学老师讨论。

 杨灵越的优势就在于,他应该是全校所有学生里,阅片量最大的,再戴着专业观众的视角看一遍,体会也会深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