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一念无明》的流水线实验

 《一念无明》的点映票房是35万,实打实的,赠票没有算进去。

 对此杨灵越毫无波澜,正式公映后排片,参考电影票房的意义不大。主要还是看上座率,看评价。

 不过杨灵越试行了电影工业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抄并完善好莱坞影片放映后的一个流程。

 那就是增加了固定的调查员,这个调查员是未来购票软件的一个职能部门。

 具体的工作就是在一部影片结束后,随机采访观众,问一些问题,填写问卷调查,包括不限于:

 1.电影中的哪位演员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

 2.电影中的哪个桥段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

 3.对于电影的配乐、摄影、画面各打几分?

 4.会不会推荐朋友来看这部电影?

 5.您认为目前市场缺少哪一类电影?

 ......

 包括观众的年龄区间、性别、职业等等,很细致。

 什么,你说没人愿意回答?

 有奖品的,奖品一般是影院另一部电影的代金券或者电影周边的文创周边。

 只要认真填写就有,你会不会参加呢?

 事实是抢着参加。

 杨灵越此举是让普罗大众发声,而且收集到的数据的真实性是完全可以保证的,而这个数据通过录入系统,就能进行大数据分析。

 这样,在观众心目中,哪位演员真正的受欢迎,哪些剧情设置更能吸引观众,观众到底喜欢哪一类电影,是不是就有了参考?

 那么,一些出品方在制作电影前会不会购买这样的数据?

 电影上映后需要调整宣传策略时,会不会购买这样的数据?

 这特么便是电影工业流水线的一环。

 这样的数据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文艺片无所谓,但是商业片,闭着眼都知道怎么拍在一定程度上会受观众喜欢,只要观众喜欢,那么票房的预期也就向好了。

 对于观众来说,你拍的东西是我喜欢的,那就行了。

 而这样的数据完全与互联网的大数据不同,不是饭圈,而是线下真实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