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富贵险中求(第3页)

 

(战神当了两次皇帝,不在此列。)

 

这也是后人,为何用年号称呼明朝皇帝的原因,如洪武、永乐、嘉靖……

 

(ps:其实清朝也是继承了明朝体制,一人一年号,如乾隆、康熙……)

 

朱允炆听说自己的年号议出来了,顿时精神大振,“是什么?”

 

“建文!”

 

礼部尚书恭声道,“建,取建立功业之意;文,取灿若文锦之意;建文,寓意着皇上建立灿若文锦之功业。”

 

其实,还有一点他没说,之所以议定建文,也是为了告诉勋贵,属于文臣的时代来了。

 

朱允炆很喜欢这个年号,一来,他的名字里有一个谐音字,二来,他没有勋贵武将的根基,用这个年号再合适不过。

 

“好,议的好。”

 

朱允炆嘴角浮现满意笑容,随即又想起皇爷爷的教导:帝王应当息怒无形于色!

 

于是,迅速收敛笑意,又道:“诸位爱卿可还有本启奏?”

 

“臣有本奏。”礼部侍郎出班,“皇上登临大统,乃众望所归,然,承继大统,父…子继,才合乎礼法;

 

懿文太子人厚贤明,臣恳请皇上,追谥懿文太子为皇帝,灵牌移入宗庙正殿!”

 

“臣附议。”

 

“臣也附议。”

 

“臣等附议。”

 

群臣呼呼啦啦跪了一地,文臣这么建议,是有道理的,父死子继才是正统继承,才最能服众。

 

毕竟,你爹要不是皇帝,你如何标榜正统?

 

后世,杨廷和逼嘉靖认弘治当亲爹,看似荒唐,其实也是为了合乎礼法,为了继统的正统性。

 

朱允炆没有任何迟疑,当即拍板同意,让文臣给老子议谥号、庙号。

 

群臣高呼:“皇上圣明!”

 

朱允炆极力压抑着上扬的嘴角,“众卿可还有本启奏?”

 

“皇上,臣有本奏。”户部尚书出班,“皇上乐施仁政,为京师百姓减免了三成赋税,实乃皇恩浩荡;

 

然,我大明不止京师一地,大明天下的百姓,都是皇上的子民,还望皇上莫要有失偏颇,寒了百姓之心啊!”

 

朱允炆微微颔首,“爱卿言之有理,的确不应厚此薄彼。”

 

略一沉吟,“那就都减了吧,为期两年!”

 

“皇上圣明。”

 

……

 

朱允炆在一句句‘皇上圣明’中,嘴角逐渐压抑不住,不可遏制地上扬起来。

 

午朝结束后,李青被召到御书房,随他一起来的,还有李景隆、齐泰。

 

三人抖了抖袍袖,“微臣……”

 

“免礼。”朱允炆温和道,“这不是朝堂,无需拘礼,都坐;来人,给几位先生看茶。”

 

齐泰差点儿涕泗横流,当今皇上如此礼贤下士,大明何愁不兴旺啊!

 

几人谢座,少顷,有两人从屏风后走出,拱手行礼。

 

“学生黄子澄,

 

学生方孝孺,

 

见过列位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