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当仁不让(第2页)

 

朱瞻基自觉人格遭到践踏,有些恼羞成怒,猛一拍御案,怒道:“你们屡屡阻碍朕亲征,是何用意?”

 

他冷笑道:“莫非是……收了汉王好处,亦或是想立个从龙之功?”

 

“臣等冤枉。”

 

李青见僵持不下,只好帮朱瞻基一把,出班道:“皇上,臣以为眼下这情况和太宗北伐不同,

 

太宗是出关讨伐元人,而皇上这是平定内乱,乐安距离京师不过千里,皇上未曾出国,何须有人监国?

 

只派一两人暂理事务也就是了,左右用不了多久,朝廷大军一到,汉王必降!”

 

朱瞻基笑了:“卿之所言,甚是有理!”

 

“皇上三思啊。”都察院佥都御史出班,劝谏的话还未说出口,就被朱瞻基打断。

 

“来人!此人有私通汉王之嫌,打入大牢审问。”

 

群臣脸色一变,心里愤愤不平:我们跟你讲道理,你跟我们讲‘拳头"?

 

朱瞻基暗暗冷笑:我是皇帝,跟你们讲不讲理,我说了算。

 

作为执掌着军队的帝王而言,讲不讲理全在他一念之间。

 

尤其是内阁制度的完善,导致朱瞻基的权力更加大,单从制度来说,甚至超越太祖、太宗,待到后面司礼监出台,他的实权将会更大。

 

朝臣的权力是自下而上,皇帝的权力则是自上而下,只要将上层官员尽数掌控在手中,那这个皇帝,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九五之尊。

 

朱瞻基虽还没达到那一步,但也接近了。

 

他的权力,可比他父亲强了太多太多。

 

佥都御史的下场,让朝堂一度陷入沉默。

 

朱瞻基懒得再扯皮:“散朝!”

 

中殿。

 

“皇上你找我?”

 

“嗯。”朱瞻基道,“这次平叛,你跟我一起。”

 

“用得着吗?”李青有些无语。

 

“你跟着我心里踏实。”朱瞻基揶揄道,“怎么,你能做洪武朝的监军,建文朝的监军,永乐朝的监军,就不能做我宣德朝的监军?”

 

李青:-_-||

 

监军这个词儿……他都过敏了。

 

“我去也成,不过我要带上一个人。”

 

“于谦?”

 

“嗯,这么好的镀金机会,我想让他沾沾光。”李青直言不讳,“他日我退休后,唯有他能顶替。”

 

朱瞻基挠了挠头:“他有你说的那么牛?”

 

“至少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李青道。

 

“没问题!”朱瞻基爽快答应。

 

李青想了想,又道:“这次亲征,你还应该多带些人。”

 

“比如……?”

 

“蹇义、夏原吉、胡濙、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李青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