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家都在折中(第3页)

谢迁看向李青,问:“李先生可有高见?”

 

“高见不敢当,不过拾人牙慧罢了。”李青道,“大明文有县学,府学,国子监;武亦当如此!”

 

李东阳沉吟道:“县学,府学,京卫武学?”

 

“不错,文举和文学院挂钩,武举和武学院挂钩,如此一来,大明定可文武两开花!”

 

杨廷和皱眉道:“且不说开办武学需要花费的物力财力,生源从何而来?”

 

“恩荫。”

 

“啊?”杨廷和一呆,惊问:“你的意思是……世袭?”

 

李青呵呵笑了:“军户世代只能参军,怎么,责任让人家扛,好事就不给人家呗?”

 

顿了下,补充道:“这里的恩荫自然不是指全部,是要经过考核,通过条件筛选,有了这条上升通道,将士们也有了上进心不是?”

 

李东阳缓缓道:“按照先生的意思,这个恩荫只针对军中上层,亦或说……勋贵及府兵制度下的军官?”

 

“前期只能如此。”李青点头,“这样可以最快,最大限度的发展起来,待体系成熟,再全面开放。”

 

朱厚照道:“朕觉得很合理,首先,募兵制的待遇要稍好些,而且这些刚参军的都还没混到军官呢,也不会有心理落差,如此还能抚慰府兵制度下的军户。”

 

杨廷和缓缓道:“皇上言之有理,然……”

 

“杨卿觉得合理就好。”朱厚照打断他,道:“宪宗重开武举,然,这些年下来,无论是参加武举的人,还是通过考试录用之人,都少的令人发指,这是对武学培养不够的原因所致;

 

若开办京卫武学,情况定会大为好转!”

 

杨廷和沉默。

 

三君子也不言语了。

 

皇帝说的不错,可是……这样做,众文官受得了吗?

 

这就是我对文官有偏见的主要原因……李青叹了口气,道:“几位大学士若有难处,不妨说出来。”

 

几人面面相觑,最终,李东阳道:“如此大的变革,必会引起政权动荡,只勋贵还好,可这……唉。”

 

刘健接过话头,道:“请皇上三思,京卫武学实不宜开办。”

 

权力是把双刃剑,不能伤人,便要伤己,募兵制还好,可若开办京卫武学,内阁仍不作为的暗中支持,必将自绝于文官集团。

 

届时内阁可真就成了只有几个大学士的光杆司令了!

 

除了老老实实的做皇帝秘书,再无话语权可言。

 

他们的心不坏,他们也想做出一番成绩,想为国为民做些好事,可这是建立在他们能行使得动权利的基础上。

 

没有全都会成为妄想,妄言。

 

他们也难,两头为难。

 

处在这个权利旋涡中心,他们许多时候己不由心。

 

没办法,不顺着自下而上的推力往前走,就会被践踏而过,彻底沦为踏脚石。

 

到头来,只能在折中之下,尽可能的圆满。

 

不可否认他们在付出,在尽力做事。

 

只是真的能圆满吗?

 

不过是自以为是的自我感动罢了!